《岭南诊籍·庚子年七月》
郑氏,男,45岁,船夫。腹大如箕,下肢肿胀,小便黄浊如茶。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诊青筋盘曲如蚓,叩诊移动性浊音。
泽泻盐炒声脆:“《温热论》‘湿遏热伏’,当加茵陈六钱、栀子三钱。”
猪苓剖开冬瓜取仁:“《食医心镜》冬瓜瓤利水,合我辈共逐湿热。”
白术却道:“此患掌纹巽位黄黯,《望诊遵经》‘黄主湿热’,需入苍术三钱燥脾。”
以薏苡仁、赤小豆煎汤代水:“《本草述钩元》谓‘谷药相须’,尤利湿热。”
辰时服药:“《子午流注》‘辰时胃经旺,助药力斡旋中州’。”
旬日腹水消半,舌苔退为薄黄。泽泻验尿:“色转淡黄,此《医宗金鉴》‘湿热分消’之象。”
【下焦案·阳虚水泛】
《北地诊籍·庚子年腊月》
老妪冯氏,72岁,下肢肿胀如柱,畏寒肢冷。查:舌淡紫苔滑,脉沉迟。腹如舟状,叩诊无移动浊音。
桂枝执附子理中丸:“《伤寒论》‘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真武汤主之’。当减猪苓、泽泻,增附子二钱、生姜五片。”
茯苓碾粉入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肾气丸法’,取我配桂枝温阳化气。”
白术土炒至焦香:“《景岳全书》‘命门火衰,非附子不能救’,需久煎三时辰去麻。”
药童误用生附子,患者服后唇麻。桂枝疾刺内关穴:“《针灸大成》‘此穴通阴维脉’,合甘草绿豆汤解毒。”
麦冬团扇绘河图洛书:“上焦案金(肺)生水(肾),中焦案土(脾)制水(湿),下焦案火(命门)暖水(寒)。”
白芍琴弦奏角音:“《类经图翼》‘角音入肝’,中焦案入茵陈,正合木郁达之。”
《临证指南医案》自行翻开,叶桂批注:“五苓散如持衡,随证加味如添星。”
泽泻盐炒声与《雷公炮炙论》书页翻动声相和:“盐制下行,酒炒升提,法度不可紊。”
茯苓凝视三焦图中水道纹路:“仲景治水,上焦青龙,中焦白虎,下焦真武,五苓散实为枢机。”
周氏赠药坊三焦铜人,水道纹路与患者肿胀部位暗合。茯苓朱砂笔在《三焦图》旁注:“庚子小暑,三焦分消,水患得平。”庭中桂枝新枝已高及屋檐,叶影婆娑间,恍见仲景执桂枝点拨:水饮之道,贵在通阳;医者之心,妙在达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药坊正堂悬起五行生克图,周氏医案与十二时辰配属脏腑图交相辉映。茯苓月白长衫拂过檀木药柜,指尖点向中央土位:"《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五苓散之用,全在通阳以复脾运。"檐角铜铃忽响,惊得药圃泽泻叶片水珠滚落,恰似五行相生之序。
【医案实录·土壅水泛】
《吴门诊籍·庚子年七月廿三》
童生杨某,19岁,头面浮肿三月,腹胀便溏。查: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缓。掌纹坤宫凹陷,艮宫隆起,此乃《望诊遵经》"土虚水侮"之象。前医屡用五苓散,然肿势反复。
土虚不制水
白术捧出土炒品,焦香满室:"《景岳全书》云脾胃受伤,则水反侮土。此患便溏纳呆,当增我至六钱,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法。"
茯苓碾碎朱砂入药:"《本草经疏》谓我益脾助阳,今配朱砂宁神,土旺自能制水。"
木郁乘土
桂枝嫩枝点向患者肋下:"此处胀痛,脉现弦象,乃《素问·至真要大论》木郁之发,太虚埃昏。"取白芍三钱:"《药品化义》言白芍柔肝缓急,合我桂枝成调和营卫之势。"
火衰不暖土
泽泻玄衣沾满炮姜灰:"《医宗金鉴》命门火衰,釜底无薪。此患子夜肿甚,当入炮姜二钱、附子一钱。"忽灸关元穴,青烟直上:"灸火如离照,可蒸腾水湿。"
【方剂化裁】
茯苓八钱(君)白术六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