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穿越从东北崛起 > 第247章 二党合作(第1页)

第247章 二党合作(第1页)

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王小天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他控制的地盘不断向外延伸,仿佛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越来越多的区域。然而,随着地盘的扩张,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他手下的将领们在指挥战争时,局限性愈发明显。每一次战役,他们就像被困在迷宫里的行者,只看得见眼前的小路,却难以把握整个战局的全貌,具有大局观和全球战略思维的将领少得可怜。

唐杰站在王小天的身旁,望着地图上不断扩大的势力范围,心中却有着深深的忧虑。他知道,若想真正统一中国,仅靠现有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的这片土地,投向了国内。那里,宛如夜空中闪耀的将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王小天听从了林羽的建议,立刻派人开始与国内各方进行谈判。谈判桌上,气氛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王小天的使者们言辞恳切。最后达成一致。

王小天亲自踏上了前往国内的旅程。两人坐在会客厅里,窗外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长长的影子。王小天认真地听取各方的意见,他目光坚定,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宏伟规划。王小天也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现在各方的军队,一直以来就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钢铁之师。在王小天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和现代化设备后,这支军队的战力如同狂风中的火焰,瞬间狂增。各位将军们围在新式武器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认真学习现代武器的作用,研究如何将这些武器运用到大规模作战中。每一次的讨论,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每一次的研究,都让他们的作战思路更加清晰。

二党合作后,王小天开始了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工业设备、农业物资、医疗用品、学校设施……凡是王小天能提供的,都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他希望用自己的诚意,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看到王小天的诚意后,各方代表站了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表示希望自己的军队也能加入解放全世界人民的战争中。

唐杰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很快,一支支的军队加入了战斗的行列。他们如同猛虎下山,带着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战斗力,奔赴世界各地的战场。他们的到来,让王小天的护国军战力大涨。在战场上,护国军紧密配合,每一次冲锋都如同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天空;每一次战斗都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奏响胜利的旋律。各处战斗捷报频传,胜利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王小天的实验室穹顶下,量子计算机的幽蓝光芒映着墙上的世界地图——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是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分布坐标。二战刚开始时,他派专机从柏林带走研究所的量子物理团队,从伦敦挖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核心成员。

"王先生,您要的蜂群算法成了!"清华园里的计算机实验室传来欢呼。的数学家冯·诺依曼的学生正盯着屏幕,两千架微型无人机的模拟轨迹在虚拟空间织成天罗地网——这是用当年缴获的日军气球炸弹改装的侦察集群,现在能通过量子通信实时共享战场数据。隔壁的材料实验室更热闹,苏联来的冶金大师正用稀土元素锻造新型装甲,敲击声里夹杂着他用蹩脚中文喊的:"强度超过德国虎式!"

这些科技结晶很快被送进训练场。某合成旅的指挥中心里,刚从苏联动员回国的朱可夫嫡传弟子陈绍宽,正盯着全息沙盘上的红蓝箭头。他的作战参谋手里攥着的不是传统地图,而是实时更新的卫星热成像图——那是王小天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送上天的"天眼"星座,连南海暗礁的水深都能测到厘米级。

"注意,敌方装甲集群向7号高地移动。"预警机传来的声音刚落,陈绍宽的手指已在全息屏上划出三道弧线:"歼-20编队从云层切入,用pl-15导弹压制敌机;055大驱前出至200海里,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锁定航母;陆军装甲旅走3号峡谷,我让工程兵连夜用微波爆破拓宽了隘口——他们的99a坦克能刚好错车通过。"

更让人惊叹的是海军的蜕变。原英国皇家海军上尉李约瑟,现在是东海舰队的战术顾问。他指着训练录像里的型攻击核潜艇:"我们改良了静音涂层,用王先生提供的纳米材料把噪音降到100分贝以下——比海洋背景音还低20分贝。"屏幕上,潜艇正像幽灵般绕过"敌军"反潜巡逻圈,鱼雷管发射的新型热动力鱼雷精准贯穿靶船水线,爆炸的气浪掀起的浪花在卫星云图上都清晰可见。

这些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指挥官,很快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曲线。某次联合演习中,负责指挥空军的刘亚楼(注:此处为平行时空设定)盯着预警机传回的电磁频谱图,突然拍案而起:"把二营的歼-6调去拦截敌预警机!他们的电子战飞机正在干扰我方雷达,但频谱分析显示,敌机自身的c4isr系统有3秒钟的信号延迟——用霹雳-17超远程导弹打,刚好能在他们切换频率前命中!"

当美军太平洋司令部通过卫星截获护国军的作战指令时,电文里的术语让他们倒吸冷气:"建议陆航旅配合火箭军进行空基-地基电磁压制,076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无人机群执行蜂群饱和攻击"这些术语背后,是王小天的科学家团队耗时十年研发的"战争大脑"系统——将全球气象数据、地质勘探资料、甚至社交媒体舆情全部接入作战网络,而指挥官们早已学会用这套系统"算无遗策"。

西北的胡杨林里,朱可夫的关门弟子站在新建成的数字化指挥中心顶楼,望着远处沙漠中正在起竖的"东风-41"洲际导弹。风卷着沙粒掠过他的肩章,他却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王小天时的对话:"您要的不是士兵,是能驾驭战争艺术的将军。"此刻他望着屏幕上跳动的全局态势图,终于明白——当顶尖科学家把武器铸造成精密仪器,真正的军人会用热血与智慧,让这些仪器奏响胜利的乐章。而这样的军队,早已超越了"装备碾压"的范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