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望风而降的消息,如同预料中那样,并未在我的心中激起太大的波澜。
真正的考验,从一开始就指向了荆南四郡中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长沙。
当我再次将目光投向舆图上那个位于湘水之畔的重镇时,一种不同于之前的审慎感油然而生。
玄镜台关于长沙的情报卷宗,远比零陵、桂阳、武陵三地加起来还要厚实。
核心人物有二:太守韩玄,老将黄忠。
韩玄,玄镜台的评价是:
“性急躁,好猜忌,刚愎自用,谋略不足,然颇重郡务,严刑峻法,郡中吏民畏多于敬。”
这与演义中的形象大体相似,但玄镜台的记录更加细致,
列举了他几次因猜忌错杀属下、又因急躁误判军情的实例。
这种性格,在平时或许能维持统治,但在大军压境、人心浮动的关键时刻,往往是致命的弱点。
特别是他的“好猜忌”,这三个字被玄镜台用朱笔圈出,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注解:“可为离间之关键。”
而另一位,黄忠黄汉升,则截然不同。
玄镜台的评价极高:
“老当益壮,勇冠三军,刀法沉雄,箭术绝伦,忠义刚直,然久不得志,屈于韩玄之下,常有郁郁之色。”
报告中详细记载了他数次在与山越或零星盗匪作战中展现出的惊人武勇,
以及他因性格耿直、不善阿谀而屡次被韩玄排挤、打压的事实。
一个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和韩玄之间的矛盾,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忠诚与不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想必正在这位老将军心中反复交织。
除了这两位明面上的核心,玄镜台的情报还指向了一个隐藏在暗处的人物——魏延魏文长。
此人目前在长沙军中职位不高,仅是一名牙将,
但玄镜台的观察员多次记录下他武艺出众、颇有胆略的事迹,
更重要的是,密报中提及魏延“性高傲,怀才不遇,对韩玄之庸碌颇为不屑,私下常有怨言,似有反意”。
虽然关于他的信息不如黄忠详尽,但“似有反意”这四个字,已经足够引起我的高度重视。
这与我模糊的历史碎片中,魏延最终归顺刘备并成为蜀汉柱石的情节,隐隐吻合。
长沙,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一个猜忌刻薄的主官,一个忠勇却不得志的老将,一个野心勃勃却被压制的潜在猛虎。
这样的组合,简直是为离间计和内部策反量身定做的舞台。
孔明主力在桂阳略作休整后,便由关羽将军亲自率领,兵锋直指长沙。
这一次,刘备军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重视。
近万精锐,旌旗蔽日,沿着湘水北岸,步步紧逼。
我虽身在江东的临时驻地,但通过玄镜台几乎实时的情报传递,长沙城外的风吹草动,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