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388章 前凉世子张大豫 粪车王子的凤凰梦与136天河西过山车(第1页)

第388章 前凉世子张大豫 粪车王子的凤凰梦与136天河西过山车(第1页)

《七绝?前凉世子张大豫》

摇碎金铃故国春,孤骑夜遁陇西尘。

凤凰旗卷姑臧血,广武门悬失路人。

在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硬核吃鸡战场”的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上演过无数场跌宕起伏的权力游戏。而前凉世子张大豫的故事,绝对是其中戏剧张力拉满、反转猝不及防、结局令人唏嘘的一出大戏。这位仁兄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开局一把烂牌,中期天胡开局,后期直接自爆”。从长安城粪车里的“金铃世子”到姑臧刑场上被百姓砸石头的“掠民豺狼”,他过山车般的136天复国历程,充满了黑色幽默与沉重的历史教训。准备好瓜子饮料,咱们这就坐上这趟惊险刺激的“凤凰号”过山车。

一、金铃世子?不,是“粪遁”逃亡者!

公元366年,前凉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的宫廷里,一个小男孩张大豫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精巧的金铃铛。每当他在殿中走动,便出“叮铃铃”的清脆响声。这可不是普通玩具,这是他爹——前凉末主张天锡,为了讨好宠妃焦氏(张大豫的生母),把原本属于嫡长子的世子之位硬塞给次子张大豫后的“尊贵象征”。小张同学挂着这金铃,大概觉得自己就是河西走廊最靓的崽,未来可期。

然而,命运这个编剧最擅长反转。仅仅十年后(376年),前秦天王苻坚的铁蹄踏平了前凉。张大豫和他爹张天锡,连同凉州的一众贵族,被打包押送到了长安。在长安,那串曾经象征无上荣光的金铃铛,瞬间变成了屈辱的标签。前秦的贵族们闲来无事,就爱逗弄这些“归义侯”阶下囚:“哟,这不是凉州的小凤凰吗?怎么挂着铃铛像只架上的鹦鹉?来,走两步听听响儿!”张大豫在长安的每一天,都像在体验“社死”循环播放。这金铃,真成了他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bg”。

命运的齿轮在383年再次猛转。淝水之战爆,他爹张天锡在战场上来了个“秦王,对不起,我跳槽了!”的操作,直接叛秦投奔了东晋。老爹跑得潇洒,可坑惨了还在长安当人质的宝贝儿子张大豫。前秦方面一看:“好家伙,爹跑了,儿子还在!抓起来!”长安城瞬间贴满了“通缉凉州余孽张大豫”的告示(如果有的话)。士兵满城搜捕,张大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就要被抓去唱“铁窗泪”甚至“断头台之歌”了,这位世子殿下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个味道极其“上头”的决定——藏进一辆运送夜香(嗯,就是粪)的车里!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曾经锦衣玉食、挂着金铃铛的世子爷,屏住呼吸,蜷缩在污秽恶臭之中,听着追兵在车外吆喝搜查,心脏估计都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这绝对是史上最“有味道”的逃亡方式之一,堪称“粪”勇前进。如果当时有直播,标题大概会是:“惊爆!前凉世子为逃命竟化身‘粪’斗士!长安城上演现实版‘越狱’(物理+生化版)!”

靠着这“粪”力一搏,张大豫成功逃出了长安城。但危机远未解除。他像只受惊的兔子,在追捕的缝隙中东躲西藏。多亏了一位叫王穆的前秦长水校尉(大概觉得前凉旧主还有价值,或者纯粹是侠义心肠),冒着杀头的风险,把这位“有味道”的世子藏进了自家地窖深处。整整三个月,张大豫过着暗无天日、提心吊胆的鼹鼠生活,金铃铛估计早就被捂得没声儿了,只剩下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

风声稍缓,王穆又费尽周折,将张大豫护送出关,一路向西,投奔了河西地区势力强大的鲜卑部落领——秃思复鞬(这名字念起来就很有气势,当然实际上也是位猛人)。秃部这位老酋长,大概觉得投资一个前凉正统继承人,是笔不错的政治买卖,或者也是出于对吕光(当时已在凉州站稳脚跟,建立后凉)的不满,慷慨地收留了张大豫,并派人一路护送他到了河西腹地的魏安(今甘肃古浪)。至此,张大豫完成了从“金铃世子”到“阶下囚”再到“粪车逃犯”,最终成为“鲜卑庇护下的流亡复国者”的身份n连跳。他的流亡生涯,充满了屈辱、惊险和一丝希望,为他日后那场轰轰烈烈又极其短暂的“凤凰”之舞拉开了序幕。

二、凤凰展翅!河西的136天狂欢派对

时间来到公元386年二月,地点:魏安。经过几年的蛰伏(或者叫“苟育”),张大豫的机会似乎来了。后凉吕光的统治并不稳固,高压政策让许多人心怀不满。魏安本地的豪强焦松、齐肃(听着就像能搞事的名字),聚集了数千流离失所、对吕光充满怨恨的流民,找到了张大豫这颗“前凉正统”的金字招牌(虽然有点掉漆)。众人一拍即合:干他娘的!拥立张大豫为主公,起兵!

复国第一枪,目标直指后凉的昌松郡(今甘肃古浪西)。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堪称“开门红”。张大豫一方大概用了点计谋,或者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居然生擒了昌松太守王世强!消息传到姑臧,后凉老大吕光坐不住了:“哪来的野小子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立刻派出心腹大将杜进(后凉的开国元勋)率军镇压。吕光大概觉得,派杜进去,收拾个流亡世子加一群乌合之众,还不是手到擒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结果,张大豫和他的“创业团队”给杜进好好上了一课。他们在昌松附近设下埋伏,把气势汹汹的杜进军打得找不着北,溃败而归!这场“昌松大捷”如同在河西走廊扔下了一颗震撼弹。整个凉州都震动了:“什么?那个当年钻粪车的世子爷?他真杀回来了?还把杜进给揍了?!”张大豫的名字瞬间传遍河西,声望值“噌噌”往上涨。

386年四月,志得意满的张大豫在杨坞(具体地点待考,应在魏安或昌松附近)正式宣布:爷不装了,爷摊牌了!自立为“抚军将军、凉州牧”,改年号为“凤凰”!看这年号,“凤凰涅盘”,志向不小,宣告前凉政权要在他手里浴火重生!

这面“凤凰”大旗一竖,效果拔群!河西的汉人士族、对吕光不满的地方官吏、还有那些被压榨得苦不堪言的百姓,纷纷响应。建康太守李隰(在张掖附近?)派人送来了宝贵的军粮,祁连都尉严纯(估计是管祁连山防务的军官)带着手下兵马直接来投。最重量级的“天使投资人”是秃思复鞬的儿子秃奚于,这位鲜卑猛男带着足足三万鲜卑铁骑呼啸而来,加入张大豫阵营!这阵容,汉人军队(前凉旧部、流民武装)、鲜卑铁骑、后勤补给都有了,堪称“复国者联盟”。

张大豫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干了一件非常得人心的事:一把火当众烧掉了吕光强征民夫的名册!这一把火烧得痛快,烧得解气!凉州百姓一看:“嚯!新来的大王懂我们啊!不用去给吕光头当牛做马了!”据史书记载,瞬间就有“十万民夫”跑来投奔(数字或有夸张,但民心所向是实)。百姓们箪食壶浆(端着吃的喝的)迎接“凤凰”王师,那场面,简直像河西走廊在开一场盛大的复国狂欢派对。张大豫的势力像吹气球一样迅膨胀,达到了他人生乃至整个复国运动的巅峰。河西走廊,仿佛真的回到了前凉张氏家族统治时的荣光岁月。凤凰,似乎真的要涅盘重生了!

三、姑臧城下:百日围城与凤凰折翼

张大豫的事业如日中天,手下人才济济。其中,那位曾经把他藏在地窖救命、又一路护送他到河西的谋士王穆,绝对是核心智囊。眼看张大豫在杨坞称王,兵强马壮,直指后凉心脏姑臧,王穆却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他赶紧找到被胜利冲昏头脑、感觉自己已经“无敌”的张大豫,苦口婆心地献上“隆中对”河西版:“殿下!我的殿下啊!咱不能这么莽啊!姑臧城是吕光的老巢,城高池深,他肯定死守。咱们虽然人多,但成分太杂(汉军、鲜卑、流民),心不一定齐。硬啃这块硬骨头,万一磕掉了牙,可就全完了!”王穆提出了一个极其稳妥且高明的战略——“农村包围城市”的十六国河西版:“咱应该先向西打,拿下张掖(岭西)那块富庶之地!张掖离姑臧远,吕光一时半会儿顾不上。咱们占了那里,好好练兵,屯田积粮,把根基打牢。让吕光在姑臧干瞪眼,等他饿瘦了、人心散了,咱再挥师东进,一战可定!这才是稳扎稳打的上策啊!”

王穆的策略,放到后世看,绝对是老成谋国。可惜,此刻的张大豫,脑子里大概循环播放着“无敌是多么寂寞”的bg。昌松大捷让他产生了“天命在我”、“主角光环”的错觉。他觉得吕光不过如此,姑臧城指日可下!什么“积粟砺兵”?太慢了!我要的是通!是光复故都的荣耀!什么“人心不齐”?在绝对的实力(他自以为的)面前,都是浮云!

于是,张大豫大手一挥:“王先生,你的策略太保守啦!看我的!”他拒绝了王穆的金玉良言,执意分兵两路,夹击姑臧:他自己亲率主力(主要是汉人军队和流民武装?)驻扎在姑臧城西;而让王穆和鲜卑猛男秃奚于带着那三万精锐鲜卑铁骑驻扎在姑臧城南。准备来个东西对进,让吕光顾头不顾腚。

城内的吕光,看着城外黑压压的联军,心里可能慌了一下,但老狐狸就是老狐狸。他很快冷静下来,一眼就看穿了张大豫联军的致命弱点——乌合之众!汉人、鲜卑、流民,这三伙人目标可能一致(反吕),但内部矛盾肯定不少。鲜卑骑兵勇猛但可能骄横;流民人数众多但缺乏训练和纪律;张大豫自己统领的中军威望和经验都未必足够。更重要的是,王穆和秃奚于在南边,张大豫在西边,指挥协调是个大问题。吕光嘿嘿一笑:“小张啊小张,你还是太嫩!”他果断下令:闭门不出,死守!任凭你城外骂破喉咙,老子就是不开门!玩的就是一个“拖”字诀。

这一拖,就拖了整整一百天!从春天拖到了酷热的盛夏七月。想象一下城外联军的处境:烈日当空,粮草逐渐耗尽(张大豫起家快,根基不稳,后勤是大问题),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更要命的是,时间一长,联军内部的矛盾开始酵。汉人士兵可能看不惯鲜卑人的骄横,流民可能开始想家或者担心生计,将领之间也可能互相埋怨。张大豫在西边干着急,但攻城器械不足,强攻损失太大;城南的王穆和秃奚于带着鲜卑骑兵,更是憋屈得要死,他们是野战无敌的骑兵啊,天天对着城墙干瞪眼,马都快饿瘦了,人更是烦躁无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