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继续笑着。
“哈哈,咱有什么好吩咐的,咱就是想问你一些事。”
“关于火营的事,臣只知道这么多,实在不行,焦玉师傅何时上来,臣亲自去宫里给陛下送信?”
薛祥只当事关焦玉,还没往别的方面想。
总不能陛下除了对火器感兴趣,还对工部的其他匠艺感兴趣吧。
不可能。
哪怕是朱家祖传的酿酒技艺,陛下也是毫不关心,更在意的是,它能够为大明军饷带来多少收入。
这时,朱元璋已和朱标一起走进了工部大门,反客为主的手指工部尚书办差的衙署方向。
“说来话长,彦祥,咱们要不边吃边说?”
薛祥见状愕然。
难道他又猜错了?
事实证明,帝心难测。
不是哪个官员,都能像韩国公一样,精准在把握圣意。
两刻钟后,薛祥坐在日常办公的桌案上,根本顾不得像陛下一样,拿着筷子,对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快朵颐,而是捏紧了手里的毛笔,不时地记录下,太子殿下所说的重要语句。
“……彦祥啊,照你这么说的话,凭借咱大明现在的工艺,造玻璃酒瓶有些困难,但造一些花里胡哨的玻璃镶窗框上,没太大问题?”
朱元璋记得他宫里也有几块巴掌大的透光琉璃。
他还以为这东西很难造,所以才产出低呢。
现在才知道,合着是民间百姓嫌这东西不实用,导致它卖不出去,越是卖不出去越是不赚钱,就越没有人研究怎么精益求精。
在看到薛祥一脸复杂地点头后,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
“砰!”
朱元璋刚想张嘴,被蛋花汤呛得咳嗽一声。
“咳……那个,干脆再征召一些懂制玻璃的匠师,咱再成立一个玻璃坊,先试制标儿你说的那些,然后再去烧制陶瓷的那里学学艺,看看怎么制出玻璃酒瓶来。”
大明国酒配上玻璃酒瓶,朱元璋光想想,这不跟那句诗里说的,什么葡萄美酒夜光的杯子一样,光听着就感觉能多喝几口酒?
想到这里,朱元璋内心火热的追问:“彦祥啊,咱以最快的度,多久能制出玻璃酒瓶来?”
“臣不敢保证,但是,要改变工艺,融合古今东西,重新采料研制的话,少说要个月,才能有结果,结果是好是坏,臣也不敢保证,臣只能保证,只要做出来,必定符合陛下的要求。”
大明工匠出品,必属精品。
谁也不会拿自己的九族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