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巴图虎 > 第1120章 虎啸归林(第1页)

第1120章 虎啸归林(第1页)

1120章:虎啸归林

枢密院的晨露还凝在窗棂上,萧虎便已坐在案前,指尖划过那叠《中都禁军月度实务报告》——报表上的训练安排、巡逻路线、粮草调配,全是忽必烈的部署笔迹,他熟悉的旧部签名,只在角落的“复核”栏里零星出现。这是他第三次发现,自己对禁军的日常掌控,已如手中沙般悄然流失。

“将军,东城卫昨日调整了西驿路巡逻频次,未提前报枢密院。”亲卫低声禀报,语气带着犹豫。萧虎闭了闭眼,挥手让他退下。他想起上月去北城卫巡查,士兵们虽依旧行礼,却不再像从前那般围上来汇报实务,而是转向陪同的李谦请示——那眼神里的敬畏,已从他身上转移到了忽必烈那里。

午后,萧虎召来赵安。白虎堂暗卫的监控报告摊在案上,全是“忽必烈与吴坚商议西城卫协同”“李谦核查粮库无异常”这类无关痛痒的记录。“咱们派去的人,还能接触到禁军核心实务吗?”萧虎问。赵安低下头:“将军,暗卫已无法介入训练与调度,只能在外围记录,李谦说‘按新章程,非实务人员不得干预’。”

萧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枢密院外的官道——忽必烈正带着张达、王诚骑马而过,三人谈笑风生,身后跟着的禁军士兵队列整齐,玄铁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忽然明白,不是自己抓得不紧,而是忽必烈已用无数个“实务改进”,将权力的根基悄悄挖空。

当晚,萧虎在书房枯坐至深夜,案上摆着他早年随大汗征战的旧甲。甲胄上的刀痕依旧清晰,却再也映不出当年掌控禁军的意气风发。他提笔写下“权力当断则断”六个字,又缓缓划去——他知道,退一步,或许是保住体面与中枢稳定的唯一选择。

王府的议事厅里,忽必烈正与刘秉忠、李谦核对《禁军防务成效册》。册中用朱笔标注着近半年的实绩:“盗匪袭扰降至月均一次以下”“商旅通行量较去年增五成”“宗室牧地无大规模袭扰”,每一项都附着地方官与商队首领的签字确认。

“萧将军近日在枢密院愈发沉默,怕是已有退让之意。”刘秉忠道。忽必烈却摇头:“未到火候。他若主动退让,需有台阶——要么是中枢施压,要么是实务需求迫使。咱们需再添一把火,让他看到,由我全面掌控禁军,对中都防务更有利。”

三日后,漠南传来急报:克烈部残众与西域小部落勾结,袭扰了边境两个驿站,抢走了中枢运往漠北的军粮。忽必烈接到消息,未等枢密院指令,便让张达带两百骑兵驰援,同时让李谦协调漕运,补拨军粮。这一系列操作,从调兵到补粮,仅用了五个时辰。

当捷报传回中都——“击溃袭扰部落,追回全部军粮,无一伤亡”,中枢官员皆惊叹效率之高。耶律楚材在议事会上道:“若按旧流程,需枢密院议事、萧将军批文,至少延误一日,军粮恐难追回。忽必烈统领禁军,确能提升实务效率。”李御史也附和:“实绩在前,当以防务为重,不必拘泥于旧制。”

萧虎坐在角落里,听着众人的称赞,手中的茶盏微微发烫。他知道,忽必烈已用无可辩驳的实绩,为自己铺好了全面掌权的台阶,而他的坚守,已显得不合时宜。

耶律楚材看出了萧虎的纠结,也明白忽必烈的诉求。他私下里找两人分别谈话,试图寻得平衡点。“将军是开国老臣,若硬撑,恐落个‘阻碍实务’的名声;若全退,又难舍毕生心血。”耶律楚材对萧虎道,“不如保留枢密院核心决策权,将日常掌控交出去——既保了体面,又能专注草原防务,那才是将军的强项。”

对忽必烈,耶律楚材则道:“萧将军在草原防务上经验深厚,不可逼之过甚。你若愿让他负责漠南、漠北的草原防御,中枢便可顺水推舟,让你全面接管中都禁军日常事务。”

忽必烈当即表示同意:“草原防务确实需要萧将军这样的老将,我愿全力配合他的调度,中都禁军也可随时支援草原防御。”萧虎在犹豫三日后,终于点头:“可以,但需保留枢密院对‘大规模调兵(五千人以上)’的批权,且中都禁军的粮草预算,需中枢统一核定。”

耶律楚材将两人的共识整理成《中枢防务分工提案》,提交议事会。提案明确:“忽必烈全面负责中都禁军的训练、巡逻、日常调度;萧虎专注草原防务,统筹漠南、漠北的防御部署,保留枢密院大规模调兵批权与粮草预算核定权。”

提案几乎全票通过,唯有兵部郎中低声提了句“需防权力失衡”,却被耶律楚材以“实务分工、互相配合”挡回。萧虎看着提案上的签名,终于松了口气——他虽退了一步,却保住了中枢核心权力,也避开了与忽必烈的正面冲突。

交接仪式选在枢密院的议事厅举行,没有盛大排场,只有中枢主要官员与禁军将领出席。萧虎身着紫色公服,亲手将《中都禁军统领权印》交给忽必烈——印鉴上的盘龙纹已有些磨损,却依旧沉重。“此印跟随我五年,今日交予你,望你守住中都防务,莫负中枢信任。”萧虎的声音有些沙哑。

忽必烈双手接过印鉴,躬身道:“萧将军放心,我定以实务为先,不辱使命。日后草原防务若有需求,中都禁军随叫随到。”两人目光交汇,没有剑拔弩张,只有历经权力博弈后的释然。

仪式后,萧虎让人搬来三个木箱,里面全是他任禁军统领时的实务记录——训练方案、剿匪复盘、粮草调度明细。“这些都是我多年的经验,或许对你有用。”他对忽必烈道,“中都禁军的根基在‘务实’,不可学那些虚头巴脑的权谋,否则迟早出乱子。”

忽必烈打开木箱,里面的册籍每页都有萧虎的朱笔批注,详细到“冬季训练需加备御寒姜汤”“粮库防潮需用三层草席”。他心中一暖,对萧虎道:“将军的经验,我定当珍藏,日后有实务难题,还望将军不吝赐教。”

萧虎摆了摆手,转身走出议事厅。夕阳透过窗棂,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那影子里,有权力的失落,却也有卸下重担的轻松。

退居二线的第三日,萧虎便带着赵安与十名亲卫,前往漠南边境。他没有去繁华的驿站,而是直接扎营在克烈部袭扰过的驿站遗址旁。帐内的案上,摊着漠南、漠北的全图,他用炭笔圈出“乃蛮部残众活动区”“克烈部牧地边界”“西域商路必经点”,重新规划草原防御部署。

“将军,漠北卫所传来消息,蔑儿乞部有异动,似在集结兵力。”赵安进来禀报。萧虎立刻起身,召集边境卫所将领议事。会上,他不再像在中枢那般注重规制,而是直指实务:“蔑儿乞部若来袭,需先断其水源——他们的牧地离黑河最近,派五十人去上游设伏,放巨石堵塞河道,便能拖延他们的进攻速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