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章:胜利巩固
中都北城卫的议事厅内,十余张案几拼成长案,上面铺满了禁军的训练记录、调兵文书、粮草账册与防务报告——这是忽必烈为制定新章程准备的实务素材。他身着青色锦袍,指尖划过一份《两卫训练差异对照表》,眉头微蹙:“东城卫侧重骑射,北城卫擅长阵法,协同作战时衔接不畅,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刘秉忠捧着《元史?军制》抄本,在旁补充:“按旧制,禁军各卫训练自定标准,确易生差异。不如统一为‘三等训练体系’:基础层练体能与兵器,进阶层练阵法与协同,精英层练突袭与防御,每季度考核升级,这样既能标准化,又能分层培养。”李谦也道:“粮草调度也需统一——目前两卫粮库分设,紧急时调拨不便,可在中都设‘总粮库’,由专人统筹,各卫设分库,按需领取。”
忽必烈让书记官记下这些建议,又看向张达:“调兵流程呢?上次支援漠南,虽简化了流程,却仍有‘卫所之间需枢密院点头’的耽搁,如何优化?”张达道:“可按‘防务等级’划分——普通巡逻由卫所自行调度;边境支援、剿匪等紧急情况,两卫可直接协同,事后一日内补报枢密院;跨区域调兵五百以上,仍需预批,这样既保灵活,又防越权。”
接下来的三日,忽必烈每日召集核心幕僚与将领议事,逐字逐句打磨章程框架,确保每个条款都有实务支撑——训练标准参考两卫的最优案例,调兵流程基于过往的延误教训,粮草调度吸收总粮库的试点经验。刘秉忠感慨:“这份章程不是凭空臆造,而是禁军实务的集大成,推行时必能少遇阻力。”
章程草拟到第七日,核心条款已初见雏形,但在“兵权划分”上仍有争议——萧虎若得知章程想固化忽必烈的统领权,定会反对。忽必烈召来张焕,询问枢密院的底线:“萧将军对禁军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张焕道:“他虽放弃日常监督,却仍在意‘重大军务的最终决策权’与‘兵权不被架空’。章程中若明确‘重大调兵、将领任免需枢密院会议审议’,他或可接受。”
忽必烈沉吟片刻,让刘秉忠在“统领权限”条款中加入:“中都禁军统领(忽必烈)负责日常训练、调度与防务,重大军务(如扩编千人以上、跨战区作战)需提交枢密院会议,经半数以上官员同意方可执行;正副卫所将领任免,由统领提名,枢密院审批。”这一条既保留了忽必烈的日常权力,又给了中枢制衡空间。
在“士兵待遇”条款上,忽必烈特意加入“月粮足额发放,不得克扣;冬夏添置衣被,由总粮库统一采购;受伤士兵给予医疗补贴,阵亡者家属发放抚恤金”。李谦不解:“为何如此侧重待遇?”忽必烈道:“士兵是禁军根基,善待他们既能提升士气,又能让中枢看到我‘治军仁厚’,减少反对声音。”
耶律楚材受邀审阅初稿时,对“监察条款”提出建议:“需明确御史台的监督权限,如‘每月核查训练记录、每季审计粮草消耗、随时抽查卫所实务’,这样既能保障合规,又能让御史台支持章程。”忽必烈当即采纳,让王恪参与修改监察部分,确保条款无合规漏洞。
章程初稿完成后,忽必烈没有直接提交中枢,而是先召集脱脱等宗室与李谦、张达等将领开“意见征询会”。王府庭院里,众人围坐观阅章程,脱脱最先发言:“‘宗室禁军联合训练’条款甚好,但能否加入‘牧地防御协同预案’?若漠南部落再袭,可按预案快速响应,无需临时协调。”
忽必烈立刻让书记官补充:“在‘协同防务’章节加入‘宗室牧地与禁军卫所建立预警联动,每季度举行一次联合演练,遇袭时禁军需在两时辰内支援’。”兀鲁思也道:“粮草协同部分,能否明确‘宗室支援禁军战马时,可从总粮库优先兑换粮草’?这样宗室更有积极性。”忽必烈点头同意,标注“战马兑换粮草按市价八折执行”。
将领们的意见则集中在“奖惩机制”。张达道:“章程中‘训练达标奖银二两’虽好,但对将领的奖惩不够明确——若卫所防务出色,将领应获晋升机会;若失职,除罚俸外,还应降职。”忽必烈修改条款:“卫所年度防务考评优秀,统领提半级;考评不合格,降一级留用,再不合格免职。”
三日征询下来,章程条款从三十六条增至四十二条,吸纳了宗室与将领的合理建议,也让他们成为章程的“支持者”。脱脱对忽必烈道:“此章程兼顾各方,既固禁军根基,又利宗室防御,我等愿联名上奏,恳请中枢批准。”
宗室与将领联名后,忽必烈将章程提交御史台,请求“合规性审查”。李御史与王恪逐条款核查,重点关注“是否越权”“是否符合军制”“是否便于监察”。王恪发现“总粮库调度权归李谦”条款,提出疑问:“李谦是禁军粮官,总粮库涉及户部粮草拨付,若由他独管,恐有漏洞。”
忽必烈立刻回应,补充条款:“总粮库设‘双主管’,禁军粮官(李谦)管日常调度,户部派官管拨付审核,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动用粮草;御史台每月审计账目,确保无挪用。”王恪满意点头,又指出“调兵补报”条款:“紧急调兵后一日补报过短,卫所恐难整理完备文书,建议延长至三日。”忽必烈也欣然修改。
李御史审阅完毕,对忽必烈道:“章程整体合规,兼顾实务与规制,且监察条款完善,御史台无异议。但需在‘附则’中注明‘章程试行一年,期满后根据实务调整’,为后续优化留空间。”忽必烈同意,让刘秉忠加上附则,同时请李御史出具《合规审查意见书》,为提交枢密院铺路。
拿到意见书那日,忽必烈对刘秉忠道:“御史台的支持是关键——有他们的‘合规背书’,萧虎即便想反对,也难找到理由。下一步,便是枢密院的审议了。”
枢密院议事厅内,章程摆在案心,官员们传阅着,气氛比往日凝重。萧虎率先开口:“章程中‘禁军日常统领权归忽必烈’虽符合现状,但‘重大军务枢密院半数通过’的条款,削弱了枢密院的绝对控制权,恐生隐患。”兵部郎中立刻附和:“军权当高度集中,半数通过易生分歧,延误战机。”
忽必烈早有准备,拿出过往案例:“去年漠南支援,因枢密院单独审批,延误两时辰;若当时有半数官员参与审议,可更快达成共识。且‘半数通过’需耶律楚材、李御史等中立官员参与,并非禁军独断。”耶律楚材随即道:“半数通过兼顾民主与效率,旧制‘一人独断’确有失误先例,章程条款更优。”
李御史也道:“章程经御史台审查,合规无虞,且有宗室与将领联名支持,推行后可提升禁军实务水平,符合中都防务需求。”萧虎见多数官员倾向支持,又提出:“总粮库双主管虽好,但户部派官需由枢密院提名,确保与中枢同心。”忽必烈妥协:“可由枢密院提名三人,户部从中选任,双方各让一步。”
最终,枢密院投票表决,十三名官员中九人同意、四人反对,章程获批。萧虎在批文上签字时,指尖微微用力——他知道,这意味着忽必烈的权力彻底被章程固化,自己再难逆转。
章程获批后,忽必烈立刻成立“章程推行小组”,由刘秉忠总协调,李谦管粮草、张达管训练、张焕管监察,分头细化实施细则。训练方面,张达制定《三等训练考核标准》:基础层需在半个时辰内完成三里跑、射中十箭中六箭;进阶层需熟练掌握“一字长蛇阵”“八卦阵”的变换;精英层需完成夜间突袭、野外生存等科目。
调兵细则由刘秉忠草拟:紧急调兵需卫所统领签字、总粮库备案,补报时需附“调兵理由、兵力数量、行动结果”;常规调兵需提前一日提交申请,枢密院当日批复。为确保执行,他还制作“调兵文书模板”,发放各卫所,避免流程混乱。
粮草方面,李谦与户部派来的王主管共同制定《总粮库管理流程》:每日盘点库存,每月与户部对账,战马兑换粮草需提交“宗室战马证明”“兑换申请”,双主管签字后发放。李谦还让人在粮库设置“监察日志”,王恪每周查看,记录无异常。
奖惩细则由张达与御史台共同制定:训练达标士兵的奖金从防务经费中列支,直接发放到个人;将领晋升需经“实务考评、同僚评议、枢密院审批”三道程序;失职惩处按“警告、罚俸、降职、免职”四等执行,记录存档,影响后续晋升。
为让禁军将士理解章程,忽必烈下令各卫所召开“章程宣贯会”,由将领逐条解读。北城卫的宣贯会上,张达拿着《训练标准手册》,对士兵们道:“基础层考核合格,每月多领半石米;进阶层合格,加银一两;精英层合格,有机会晋升小旗官!”士兵们闻言,士气高涨,纷纷询问考核时间。
李谦则在总粮库前张贴《粮草管理公示》,写明“月粮发放时间(每月初一)、领取流程(凭士兵证、卫所证明)、举报方式(御史台信箱)”,避免克扣。有士兵问:“冬衣何时发?”李谦道:“下月十五前,保证每人一件棉袄、一双棉靴,若有质量问题,可直接找我!”
忽必烈还亲自到东城卫宣讲,站在校场上对将士们道:“章程不是约束,而是让大家训练有目标、待遇有保障、晋升有希望。只要好好干,朝廷定不亏待你们!”他还现场演示新的训练科目,亲自示范射箭,射中靶心,士兵们欢呼雷动,对章程的认同感更强。
为确保宣贯到位,张焕派人抽查各卫所:询问士兵“训练达标有什么奖励”“调兵需什么手续”,多数人能准确回答。对少数理解不清的,他让卫所将领再单独讲解,直到全员掌握。
章程先在东城卫、北城卫试点半月,忽必烈每日查看推行情况,发现不少问题。训练方面,精英层的“夜间突袭”科目因缺乏照明,士兵易受伤,他立刻让张达增设“火把、灯笼”等照明工具,调整训练时间,避开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
调兵方面,有卫所反映“补报三日仍显仓促”,尤其是远距离支援,文书整理需更多时间。忽必烈与刘秉忠商议后,将补报时间延长至五日,同时允许“先提交简要报告,后续补充详细材料”,兼顾效率与规范。
粮草方面,宗室战马兑换粮草时,“证明材料繁琐”导致延误。忽必烈让脱脱简化流程:宗室只需提交“牧地印章、战马编号”,总粮库与宗室档案核对无误后即可兑换,无需重复提交其他材料。
奖惩方面,有士兵反映“奖金发放延迟”,忽必烈查明是卫所会计流程繁琐,便让李谦培训各卫所会计,统一使用“奖金发放登记表”,简化审批,确保每月初五前发放到位。
试点调整后,章程在中都禁军全面推行。一个月后,成效初显:训练达标率从九成提升至九成七,精英层士兵增至两百人;调兵效率提升三成,紧急支援时间从两时辰缩短至一个半时辰;粮草发放零克扣,士兵投诉减少;将领失职事件下降,实务考评优秀的卫所从两个增至四个。
宗室方面,联合训练顺利开展,脱脱的牧地与北城卫举行首次演练,模拟乃蛮部袭扰,禁军两时辰内赶到支援,宗室士兵配合默契,演练成功。脱脱对忽必烈道:“章程让协同更顺畅,往后牧地防御更有底气了!”
中枢官员也认可成效,耶律楚材在议事会上道:“禁军纪律更严、效率更高,中都商旅往来更安全,章程推行卓有成效。”李御史补充:“御史台核查无违规,粮草透明、训练规范,值得肯定。”萧虎虽未发言,却也默认了章程的合理性——他明白,再反对已无意义,不如顺水推舟。
章程推行三月后,忽必烈的权力彻底巩固:禁军将士对他信服,宗室视他为依靠,中枢官员认可他的实务能力,萧虎再难对他形成制衡。但忽必烈并未松懈,而是让刘秉忠开始“章程优化调研”,收集将士对条款的建议,准备一年后修订。
他还借章程推行之机,提拔了一批务实将领:张达因训练成效显着,升为东城卫副统领;李谦管粮草得力,加“户部员外郎”衔;王恪监察公正,调为御史台监察御史。这些提拔既激励了下属,又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一日,忽必烈与刘秉忠在王府散步,看着庭院里操练的亲兵,道:“章程只是开始,下一步要将‘中都模式’推广到漠南禁军,逐步整合全国兵权。”刘秉忠道:“大汗需稳步推进,先巩固中都,再谋漠南,不可操之过急。”忽必烈点头:“我明白,实务为本,一步一个脚印,方能长久。”
此时的枢密院,萧虎正看着禁军的实务报告,眼中满是复杂。他知道,忽必烈已通过章程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自己只能退守中枢,守护最后的半符控制权。而中都禁军,在新章程的规范下,正成为忽必烈巩固权力、谋划长远的坚实力量,这场“胜利巩固”,为他日后更大的布局,奠定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