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校园暗夜女王 > 第241章 顺藤深挖旧线利用(第1页)

第241章 顺藤深挖旧线利用(第1页)

阳光落在蒲公英的绒毛上,风一吹,便散了。我站在原地,没有回头。掌声还在身后起伏,像潮水拍打岸边,热烈却短暂。那掌声属于一个被揭穿的谎言,属于一次短暂的胜利——学生会主席在全校大会上承认了考试成绩篡改的事实,摄像头记录下了他与后勤主任密谈的画面,证据确凿。可我知道,这掌声不是终点,只是中途的回响。

真正的战场,从来不在聚光灯下。

我转身离开广场,脚步平稳,校服下摆被晚风吹得轻轻摆动。人群的喧闹渐渐被抛在身后,教学楼之间的林荫道安静下来,梧桐叶在头顶沙沙作响,像低语,像警告。脚下的石板路有些裂痕,缝隙里钻出几株细弱的草,在风中微微颤抖。我低头看了一眼,忽然想到蒲公英的种子——它们不扎根,却能飞越围墙,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生根。

我伸手探进校服内袋,指尖触到那支金属外壳的录音笔,冰凉而坚实。它曾藏在袖口,录下了那场决定性的对话。现在,它被轻轻放回贴近胸口的位置,仿佛一颗仍在跳动的心脏。那一刻,我甚至能感觉到它的震动,像是某种回应,提醒我:你已经无法回头了。

它不再只是证据,而是一种提醒——沉默的人一旦开口,声音就会有重量。而重量,会引来反击。

旧实验室的门在我身后合上,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像是世界被重新上锁。窗帘依旧拉紧,只在边缘漏进一丝灰白的光,斜斜地切过桌面。空气里浮着淡淡的金属与电路板混合的气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灰尘味,像是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太久。墙角的示波器还亮着微弱的绿光,像一只不肯闭眼的守夜人。林悦走前没关电源,三台笔记本还连着充电线,屏幕暗着,像沉睡的眼睛,又像在等待某个暗号。

我打开其中一台,键盘敲击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输入密码,指纹验证通过,调出一个加密文件夹,标题是“226”。

那是三个月前的事。

那天傍晚,我路过地下停车场,天色阴沉,空气中飘着雨前的湿气。我本是去取落在社团室的U盘,却在拐角处看见后勤主任老周和一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站在一辆黑色轿车旁。他们没说话,只交换了一个U盘。动作极快,像一场早已排练好的交接仪式。风衣男的手腕上戴着一块老式机械表,表盘裂了一道细纹,像是被什么硬物磕过。他走后,老周迅速将U盘塞进西装内袋,神情紧绷。

我悄悄拍下了车牌,但当时没追查下去——那时我们刚成立改革小组,资源有限,成员只有五人,连打印机都是借来的。我们只能优先处理明面上的压迫:成绩排名黑箱、贫困生补助挪用、教师推荐权交易……那些看得见的伤口。而停车场的交接,像一根埋在地下的导线,没人知道它通向哪里。

现在不同了。

我闭上眼,指尖抵住太阳穴,呼吸放缓,心中默念:命运洞察系统,启动。目标——灰色风衣男子的命运片段。

这不是幻觉,也不是妄想。它是真实存在的。三个月前,我在废弃的物理实验室发现了一台老旧的量子计算原型机,外壳上贴着“实验终止”的封条。林悦破解了它的核心程序,将其改造成一种能短暂窥见“命运轨迹”的系统。它不预测未来,而是提取现实中已被忽略的“信息残影”——那些被删除的聊天记录、未发送的邮件、监控盲区的影像碎片,拼凑出事件的隐性路径。

眼前浮现出半透明的屏幕,蓝绿色数据流缓缓流淌,像深海中的荧光生物。画面跳动,先是模糊的街景,雨水在玻璃上蜿蜒,然后聚焦在一个咖啡馆的角落。男人坐在靠窗位置,风衣搭在椅背,手机屏幕亮着,一条消息刚弹出:“二期项目已启动,明晚与枫林中学财务对接。”时间戳显示为后天凌晨一点十七分。

能量条轻微下降,停在80%。

我睁开眼,呼吸略沉,额角渗出一层薄汗。系统给出的信息从不出错,但这一次,它指向的不只是本校的阴谋,而是更远的地方——一个我们从未真正触及的网络。

枫林中学。

我打开另一台电脑,接入校园网后台。林悦留下的爬虫程序还在运行,伪装成教育局定期抽检的数据请求,可以安全调取公开备案信息。我输入关键词:“校际合作”“资源共享试点”“财政拨款”。

搜索结果跳出来,只有一条相关记录:本校与枫林中学于两个月前联合申报“教育资源共享试点项目”,获批专项资金三十万元。

但我记得,我们从未召开过该项目的筹备会议,也没有签署任何执行协议。校长办公室的会议纪要里,根本没有这个项目的痕迹。

我点开附件,是一份PDF格式的申报书。翻到最后一页,资金分配表上写着两校各十五万。可当我核对本校财务公示系统时,这笔钱并未入账。而枫林中学的官网公告栏里,却有一条简短通知:“试点项目资金已到账,将用于教学设备升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一笔拨款,出现在两校账目中。

我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节奏越来越快。这不是疏漏,是故意重叠的记录,用来制造资金流动的假象。真正的钱,去了哪里?是被截流?还是根本就没存在过?

继续往下翻,文件末尾附有一枚电子签章。放大后,编码前缀为“FGL-7T”,与之前揭露的金融集团内部终端型号高度相似。这不是巧合。他们用同样的格式伪造审批流程,把非法资金嵌入正规项目之中,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体制的血管里。

我调出系统洞察的画面,将时间线并列排列:

上周五:集团在本校的谣言计划被公开揭露,我们放出录音,舆论哗然;

明晚:风衣男将与枫林中学财务人员对接;

三天前:系统首次标记“枫林中学”为高危关联单位。

节奏很清晰。每次我们在本校打破他们的布局,他们就在另一所学校启动新项目。这不是应急补救,而是早有预案的复制模式。

他们不是在防守,是在扩张。

我打开笔记本,写下几行字:

控制路径:

渗透管理层(如后勤、财务);

搭建虚假合作项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