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四象重启:破局者联盟 > 第146章 声波铭文 街头艺人的即兴创作被刻成城市雕塑(第2页)

第146章 声波铭文 街头艺人的即兴创作被刻成城市雕塑(第2页)

女孩抬头时,陈砚的呼吸突然停了——那是二十年前的林野,眉眼间还有没褪尽的稚气,速写本上画的,正是老周拉琴的样子。

第五节:跨时空对话

李教授的实验室多了台新设备,银灰色的主机上插着十二根数据线,像某种科幻电影里的装置。“这是声波成像仪,能把不同频段的声音转换成影像。”他调试着参数,屏幕上突然跳出雪花点,“就像把空气里的记忆显影。”

陈砚把磁带放进播放器。三秒后,屏幕上出现了奇怪的画面:老周坐在地铁通道里拉琴,林野在旁边速写,两人中间隔着层透明的膜,膜上流动着细碎的光点,像被阳光照到的尘埃。

“这是声波干涉现象。”李教授指着光点最密的地方,“不同时间的声音在凹槽里撞在一起,就会形成这种重叠影像——相当于老周的琴声和林野的呼吸,在青铜里‘遇见’了。”

画面突然晃了晃,林野的速写本被风吹开,某页上画着个穿红裙的女人,裙摆飘得像团火。“那是我母亲。”陈砚的声音发颤,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她叫苏敏,2015年在中央车站失踪,那天我十岁,她牵着我的手说去买,就再也没回来。”

传感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屏幕上的影像开始分裂。老周的提琴变成了母亲的红裙,林野的刻刀变成了车站的时钟,指针疯狂转动,最后死死钉在下午三点十七分——那是母亲最后一次打来电话的时间,电话里只有风声和一句模糊的“救……”

“钟楼……”母亲的声音混在电流里,断断续续,像隔着条汹涌的河,“我在……”

影像突然消失,实验室的玻璃窗外,中央车站的钟楼正在敲响三点十七分的钟声。陈砚冲出去时,雨又开始下了,豆大的雨点砸在她脸上,混着眼泪往下淌。这次她听得清清楚楚,钟声里藏着母亲的哭腔,像被什么东西捂住了嘴。

李教授追出来时,手里攥着张声波图谱:“刚才的干涉波里,除了老周和林野,还有第三个声波源——频率和你母亲的声纹完全匹配。”他指着图谱上的峰值,“她当时离钟楼很近,声音里有金属摩擦的响动,像是……被锁在什么地方。”

第六节:钟楼秘语

钟楼的维修梯锈得厉害,陈砚每爬一步,铁锈就簌簌往下掉,落在她的肩膀上,像细小的血痂。到了顶层,齿轮箱的铁皮在风里发出吱呀的呻吟,箱盖缝里卡着半张泛黄的乐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用指甲抠了半天,才把乐谱拽出来。谱子上的音符排列歪歪扭扭,像用刻刀直接划上去的,最末一行的音符旁,标着道斜杠——和《共鸣》第十二条凹槽的走向一模一样。

“这是林野的笔迹。”陈砚认出那独特的连笔,他总爱把“4”写成反着的“λ”,“他肯定来过这里。”

手机突然震动,是李教授发来的音频文件。点开后,先是一阵齿轮转动的咔嗒声,接着传来老周和林野的对话,声音被某种东西过滤过,带着空洞的回响。

“最后一节得刻在这里的声音。”老周的声音带着喘息,像刚爬过楼梯,“你记不记得?当年你母亲就是在钟楼下等你的,手里还提着你爱吃的生煎包。”

林野的声音哽咽着,像被什么堵住了喉咙:“她总说钟声能穿透时间……说想我的时候,就对着钟楼唱《摇篮曲》。”

陈砚把耳朵贴在齿轮箱上,冰凉的铁皮贴着脸颊,十二种声音突然在她脑子里炸开:地铁报站声、1987年的台风呼啸、周佩兰老太太哼的越剧、母亲的呼救、老周的提琴、林野的刻刀……它们像十二条奔涌的河,在某个瞬间汇入同一片海洋。

齿轮突然转动起来,带着股铁锈味的风从箱口灌出来,半张乐谱被卷进齿缝,剩下的音符在金属上烙出焦黑的痕。陈砚盯着那道新刻的痕,突然明白林野未完成的弧线该怎么续——他要刻的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所有声音相遇的瞬间。

第七节:刻刀与时间

陈砚在档案馆的铁皮柜底层找到林野的刻刀时,刀身正泛着奇异的蓝光,像浸在水里的萤火虫。她抱着刻刀往广场走,凌晨的风卷着落叶擦过脚边,中央车站的霓虹灯在雕塑上投下流动的光斑。

指尖划过那道未完成的弧线时,震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像有只手在青铜里轻轻敲鼓。她举起刻刀,刀刃上突然映出三个影子:老周坐在地铁通道里拉琴,林野跪在雕塑前刻凹槽,母亲站在钟楼底下,红裙在风里飘成火焰。

“顺着声波的方向刻。”老周的声音从凹槽里钻出来,带着股烟草味,“别跟它较劲,像给河流挖新的河道。”

刻刀落下的瞬间,整座城市的声音突然静止了。汽车鸣笛、行人说话、树叶摩擦的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陈砚的心跳在青铜里回荡,咚、咚、咚,像在敲一面古老的鼓。

第一条新的凹槽出现了,边缘的青铜粉末泛着银光。陈砚的指尖刚离开,一段清亮的笑声就从里面淌出来——是十岁的她,正举着绕着母亲跑,中央车站的广播在说“开往春天的列车即将进站”,母亲的声音混在里面,带着笑意:“慢点跑,别摔着。”

她继续刻下去,刻刀在青铜上走得越来越顺,像被某种力量牵引着。第二条凹槽里,流出老周教林野认音符的声音:“这个是‘mi’,像你妈腌的糖醋蒜,带点酸;那个是‘sol’,像冬天下雪的声音,干净。”第三条凹槽里,是林野母亲赵秀兰在厨房切生姜的响动,“阿林爱吃红烧肉,得多放两块姜……”

刻到第七条时,陈砚的额头抵着青铜,像林野当年那样。她听见1987年的台风声里,混着赵秀兰的哭喊:“老林!抓住我!”刻到第十条时,地铁进站的轰鸣里,老周的咳嗽声越来越清晰:“今天冷,得把琴盒垫高点……”

最后一刀落下时,天刚好亮了。晨光爬上雕塑顶端,十二条凹槽在阳光下泛着金红的光,像十二道凝固的彩虹。

第八节:重叠的城市

《共鸣》发出嗡嗡的低鸣时,陈砚正站在三米外。声波从凹槽里涌出来,在空气中形成可见的涟漪,广场上的行人突然都停了脚步,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雕塑表面的凹槽里,开始浮现出流动的画面。1950年代的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广场,穿蓝布衫的售票员探出头喊“下一站,外滩”;1970年代的知青们围在钟楼下,有人拉手风琴,有人跟着唱《知青之歌》,风把歌声吹得忽远忽近;1990年代的商贩推着烤红薯车在地铁口吆喝,白气裹着甜香飘向雕塑;2020年代的上班族对着手机说“我爱你”,背景里是扫码支付的“嘀”声……

穿藏青色雨衣的老张站在人群外,突然捂住耳朵蹲下去,肩膀抖得厉害。“我听见我儿子在喊爸爸,”他哽咽着,“他去年车祸走的,出事前还跟我吵了架,说我不懂他的乐队……可刚才他说‘爸,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听’。”

李教授举着便携式传感器跑过来,屏幕上的十二条波浪线已经交织成一张网,把整座城市都罩在里面。“这是集体记忆的共振,”他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叶子,“每个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人,都在声波里留下了痕迹——只要有人记得,这些声音就不会消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