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之患,在于紧邻强秦。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时期尚能自保,但秦献公即位后,秦国开始东进,魏国、韩国首当其冲。尤为糟糕的是,秦献公得魏支持而登位,故秦国主攻目标转为韩国。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魏国士人卫鞅投秦。
战国初期,韩国实为中原各国之屏障,抵挡秦国扩张,但也因此实力大损。原本与魏、赵相当的韩国,不过百年,便沦为“弱韩”,最终难逃覆灭命运。
当然,韩、赵虽有内忧,但魏国称霸中原的关键,在于变法图强。
魏文侯魏斯执政时,委以重任于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李悝、吴起、乐羊等人,致使魏国经济繁荣、军事强盛,疆土得以拓展。
子夏的门下段干木,为魏国的兴盛培育了众多贤才,由此诞生了“子夏之儒”学派。
诸多贤能之士,如卫鞅、张仪、魏章,虽出身魏国,却后赴秦国效力;吴起转投楚国;孙膑在魏国受陷后,奔往齐国。此类名人大有人在,更有无数默默无闻之士亦踏上相似之路。
身处“四战之地”,魏国相较于韩国,却未受太大影响。然而,魏武侯时期,因国力鼎盛而结怨众多,终致失去霸主之位。
高景与典庆驱车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典庆熟门熟路,引领高景至一处府邸——段干氏府上。
段干氏有两脉,一脉为老子后裔,姓李赢,因封于“段”和“干”两地而自称段干氏;另一脉乃姬姓段氏,源自郑庄公时期的“共”地食邑,祖先为郑武公次子,人称“叔段”、“共叔段”。
段氏第六代迁入魏国“段”地,与段干氏融合。
典庆敲门之际,高景正回想段干氏的历史。此次拜访,意在邀请并拉近关系。早前魏太子假参加高景冠礼时,高景曾随口提及欲访段干氏。
段干氏历来负责教导魏国公子,太子假告知高景,当代段干氏族长乃段干谷。
门启,见典庆,门内之人惊退数步,卫士随即上前阻挡。典庆泰然自若,通报身份:“秦国大良造、颍川郡守、儒家高景求见。”卫士审视马车,又见高景气度不凡,典庆身形魁梧,虽心存疑虑,却不敢妄动,言:“容我通报。”
“当然。”
典庆退回,低声询问:“他们会见吗?”
高景苦笑:“以儒家身份,或许不见;但以秦国大良造之名,理应会见……故此,我也不确定。”
典庆诧异道:“难得见你也有犹豫之时。”
高景叹息道:“世间最难揣测,莫过于人心。”
不久,一名二十多岁的青年快步走出府邸,径直向高景行来,施礼道:“未知大良造驾临,未曾远迎,望乞见谅!”
看来他只认“大良造”的身份?
这儒家一系与其他儒家的关系,似乎比高景预想的更为疏离。
高景迈前一步,回礼道:“在下高景,曾托魏太子传达拜访之意,贵府可曾收到?”
青年嘴角微颤,干笑道:“自然收到了……在下段干英。”
“请问贤兄与段干谷大夫是何关系?”
“是家父命我前来迎接大良造。”段干英答道。
高景笑道:“原是段干氏的公子……你我同为儒家同门,何须如此生疏,不如以兄弟相称如何?”
“贤兄在上,弟高景有礼了。”
段干英一时手足无措,面对高景的行礼,不知所措。
高景的身份地位,竟能有此等姿态?身为秦国大良造,竟能如此轻易放下身份……
同为儒家,何来疏远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