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日,高景只与段干谷探讨学问,对邀请之事只字不提。
这让段干一家心急如焚,高景几次交谈中都能感受到段干谷的心神不宁。
第三天,当段干谷再次邀请高景时,席上多了一位老者。
“这位是公羊寅,公羊高的后裔。”段干谷介绍。
高景诧异:“孔子所着《春秋》,传于子夏,子夏受排挤后出仕魏国,创下‘子夏之儒’,据说《春秋》一书又传于公羊高……难道……”
公羊寅恭敬地回答:“正是先祖。大良造学识渊博,竟连此事也了解。”
此时,高景心中暗自庆幸,多亏无字书中载有《春秋》,否则险些失态。不过,他手中的《春秋》源自后世,篇幅有所删减。
似乎洞悉了高景的心思,公羊寅笑道:“我全篇《春秋》已熟记于心,名为《春秋公羊传》,愿赠予郡守。”
高景挑眉,称呼的变化和珍贵的《春秋》相赠,都意味着段干氏已急不可耐。
拖延越久,风险越大。一旦魏王察觉段干氏的迁徙之意,全族或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仅三日,段干氏便委婉表达了妥协。
高景欣然接受,整理衣襟,正式邀请:“颍川郡守高景,诚邀段干氏入驻颍川!”
段干谷满意回应:“段干氏感激郡守邀请,三月内必至!”
高景又向公羊寅行礼:“若公羊氏愿意,也请共赴颍川!”
公羊寅回礼:“多谢,三月内必达!”
高景点点头:“此行圆满,这几日多有打扰。颍川事务繁多,今日便告辞了。”
……
带着典庆和满载的竹简,高景坐在马车上,从容离开大梁。
典庆仍有些困惑:“究竟是谁占了上风?”
高景凝视着手中的竹简,缓缓言道:“算是平局吧。他们有所企图却难以启齿,故而我拖延未应,让他们难以开口。不料公羊寅竟愿以《春秋》来换取,真是福祸难料。”
典庆不解地问:“你不清楚他们的所求?”
“不清楚,但料想不过分,或许只是给我添些麻烦。”
高景轻拍车厢内的竹简,笑道:“但有了《春秋》,便是麻烦也得解决。”
归家后,他命人抄写《春秋》,欲赠予小圣贤庄的荀子师兄,相信师兄会大喜。
此举极为值得,荀子对《春秋》一直念念不忘。张开地、张让、张良祖孙,以及其他儒学者,为得《春秋》定会竭尽全力。
韩国之事迅速传遍中原。五国闻讯,初时惊愕,继而茫然,终是不敢置信,纷纷遣探子前往颍川探听虚实。
高景与典庆归来时,恰逢各国探子涌入颍川。
卫庄急忙赶来询问:“这些探子如何处理?需抓捕吗?”
高景沉思片刻,道:“无需,只要不犯法,便任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