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沉思,点头:“诚然!然观今日,老师此举,似有深意?”
高景递上奏折。
扶苏接过后,目光一顿:“要恢复‘秦’为国号?”
“显然,有人开始反思更改国号的后果了。”高景笑道,“儒家之中,确有支流主张全面复古。”
庄子曾言:“尊古卑今,学者之弊。”以此批评儒家此派,荀子更直斥其为“贱儒”。
法家则主张:“治国之道非一,强国无需循古。”
然儒家此支流能流传至今,必有其缘由。后世王朝频提“古法”、“祖制”,既为自身利益,亦受儒家尊古思想影响。“祖制”一词,至东汉儒家独尊后方盛行,此前仅在儒家内部流传。
彼时,其他学派如何看待“古法”?
有言:“反己不困,循古不悖,大人之诚。”
亦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不守古而王,夏殷不变礼而亡。”
“不明法治之本,徒循古法,终将乱今。”
可见,除儒家外,其余学派皆主张“循古而变”,重在“变”!
如齐国名将章子,又名匡章,其母得罪父,被父埋于马棚。父死后,章子未改葬母,遭众人非议,齐威王亦劝之。章子言:“未得父命,不敢擅动,虽父亡,亦不敢违祖父之灵。”
此举致其仕途不顺,直至“桑丘之战”立功,方得重用。
庄子批之:“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失义矣。”
章子初随子思学,因此事被逐出儒家。唯孟子赞之,收为**,使其承受世人非议,否则难以出仕。
由此可见,当时世人及儒家对“祖制”态度各异,儒家内部亦有分歧。
后儒家独尊,后人对章子评价转为一致赞扬。
唐代诗人亦颂之:“在家能子必能臣,齐将功成以孝闻。改葬义无欺死父,临戎安肯背生君。”
……
高景望向扶苏手中的奏折:“尊古可正名,正名即占大义……此乃儒家逻辑。‘秦’之国号,昔为习惯之称,天下一统后,‘秦’成老秦人及权贵之名,为其攫取利益之大义。”
此次皇帝巡游,使他们深刻领悟,故而欲重取“秦”之国号,重夺其所谓的“大义”。
唯有国号定为“秦”,他们这些老秦人方能自视高贵,以胜利者姿态自居,心安理得地攫取败者之利。
扶苏顿悟,望着手中奏章,道:“老师高瞻远瞩……只是,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高景笑道:“这取决于皇帝你的抉择。若心系‘秦’,则天下归秦人,其余六国遗民皆为败者,皆为奴仆。若心系‘汉’,则天下一统为汉人,再无胜败之别。”
“学生以为‘汉’甚佳!”
扶苏微笑,提笔即在奏章上划一大叉,旁批:“勿再提及”。
……
嬴政于泾阳大开杀戒,直言既然心存“秦”念,便依“秦法”严惩。
结果近百人丧命,数千人被贬为赀徒,发配骊山修陵。
赀徒,秦法特有。犯秦法需罚金,然罚金数额巨大,犯人无力承担,官府便贷之,犯人则以劳役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