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79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第1页)

第579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第1页)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初一,也就是庚子这天,都亭文康侯庾亮去世。朝廷任命护军将军、录尚书事何充为中书令。庚戌日,任命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授予假节,接替庾亮镇守武昌。当时大家都怀疑庾翼年轻,接不了他哥哥的班。但庾翼全心全意治理地方,军政事务都管理得很严,没几年,公家和私人都变得富足起来,大家都夸他有本事。

辛亥日,任命左光禄大夫6玩为侍中、司空。宇文逸豆归忌惮慕容翰的才能和名声。慕容翰就假装疯,成天酗酒,有时候躺着就在原地大小便,有时候披头散又唱又喊,还跪地讨饭吃。宇文部的人都看不起他,不再监视他,所以他能自由行动,把当地山川地形都暗暗记在心里。燕王慕容皝觉得慕容翰当初并不是真的叛乱,只是因为被猜疑才出走,虽然在别的国家,但一直暗暗为燕国着想。于是就派商人王车到宇文部做买卖,顺便打探慕容翰的情况。慕容翰见到王车,没说话,只是摸着胸口点头。慕容皝说:“慕容翰想回来了。”又让王车去接他。慕容翰能拉开三石多的弓,用的箭特别又长又大,慕容皝专门为他打造合适的弓箭,让人把弓箭埋在路边,还悄悄告诉了慕容翰。二月,慕容翰偷了宇文逸豆归的名马,带着两个儿子路过埋弓箭的地方取了弓箭,就往回逃。宇文逸豆归派一百多精锐骑兵去追。慕容翰说:“我在你们这儿待久了,想家,现在已经上了马,没理由再回去。我之前假装疯傻骗你们,我以前的本事可还在,别逼我,不然你们就是找死!”追的骑兵没把他当回事,直接冲上前。慕容翰说:“我在你们国家心里一直不爽,不想杀你们;你们在离我百步的地方把刀插地上,我射一箭,要是射中刀环,你们就回去,射不中你们再过来。”追的骑兵就解下刀插在地上,慕容翰一箭射去,正中刀环,这些骑兵吓得赶紧跑了。慕容皝听说慕容翰回来了,特别高兴,对他待遇优厚。

庚辰日,有彗星出现在太微垣。

三月丁卯日,朝廷大赦天下。

汉国军队攻下丹川,守将孟彦、刘齐、李秋都战死了。

代王什翼犍开始把都城定在云中之盛乐宫。

赵王石虎给汉主李寿写信,想和他一起出兵入侵东晋,约定平分江南。李寿特别高兴,派散骑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广出使赵国。龚壮劝阻,李寿不听。李寿大规模修造战船,整治兵器,囤积粮草。秋天九月,任命尚书令马当为六军都督,召集七万多士兵组成水军,在成都举行盛大阅兵,江面上喊声震天。李寿登上城楼观看,一副想吞并江南的架势。解思明劝说道:“咱们国家小,兵力弱,吴、会地区又远又险要,想图谋可不太容易。”李寿就让大臣们一起讨论这事的利弊。龚壮说:“陛下您和胡人勾结,哪比得上和晋朝结交呢?胡人就像豺狼,等他们灭了晋朝,您不得不向他们称臣;要是和他们争天下,咱们强弱悬殊,这可是危险灭亡的局面啊。当年虞国和虢国的事,就是现成的教训,希望陛下您好好考虑。”大臣们都觉得龚壮说得对,跪地磕头流着泪劝阻,李寿这才打消念头。士兵们都高呼万岁。

龚壮觉得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忠孝。他已经报了父亲和叔叔的仇,又想让李寿归降晋朝,李寿不听。龚壮就假装耳聋,手也不能拿东西,辞官回家,以读书消遣,终身没再去过成都。

赵国尚书令夔安去世。

赵王石虎下令司、冀、青、徐、幽、并、雍七州的百姓,五丁抽三,四丁抽二,再加上邺城原有的士兵,凑够五十万。准备一万艘船,从黄河通到大海,把一千一百万斛粮食运到乐安城。把辽西、北平、渔阳一万多户百姓迁到兖、豫、雍、洛四州。从幽州以东到白狼,大规模开展屯田。还到处搜刮百姓的马,谁敢私自藏马就腰斩,一共搜到四万多匹。在宛阳举行盛大阅兵,打算攻打燕国。

燕王慕容皝对将领们说:“石虎觉得乐安城防守严密,蓟城南北肯定不会设防,现在要是我们走小路,出其不意,就能把他们全打败。”冬天十月,慕容皝率领各路军队从蠮螉塞进入,袭击赵国,沿途碰到的赵国守将都被俘虏,一直打到蓟城。赵国幽州刺史石光拥兵几万,却闭城不敢出战。燕军继续前进,攻破武遂津,进入高阳,所到之处焚烧粮草物资,抢掠三万多家后离开。石光因为懦弱,被召回治罪。

赵王石虎任命秦公石韬为太尉,和太子石宣轮流处理尚书奏事,专门决定赏赐和刑罚,不用再向石虎汇报。司徒申钟劝阻说:“赏赐和刑罚,这是君主的大权,不能交给别人。这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把叛乱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太子的职责是照顾您的饮食起居,不应该参与政事;之前庶人石邃就是因为参与政事才失败,这前车之鉴还不远呢。而且两个人分权,很容易引灾祸。爱孩子不用正确的方法,反而会害了他。”石虎不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谒者令申扁因为聪明机灵、能言善辩,深受石虎宠爱,石宣也和他很亲近,让他掌管机密事务。石虎不管事,石宣和石韬又都喜欢喝酒打猎。所以官员任免、生杀大权都由申扁决定,从九卿以下官员,大多见到他都赶紧下拜。

太子詹事孙珍眼睛生病,向侍中崔约求药方,崔约开玩笑说:“往眼睛里尿尿就能好。”孙珍说:“眼睛哪能尿尿呢?”崔约说:“你眼睛鼓鼓的,正适合往里面尿尿。”孙珍记恨在心,把这事告诉了石宣。石宣在兄弟中长得最像胡人,眼窝深陷,听了这话大怒,杀了崔约父子。从此公卿以下官员都害怕孙珍,看他都得斜着眼。

燕公石斌负责镇守边境州郡,也喜欢打猎,经常不关城门就出去。征北将军张贺度经常劝他,石斌生气,还羞辱张贺度。石虎知道后,派主书礼仪带着符节去监督他。石斌杀了礼仪,还想杀张贺度,张贺度严密防守,快马报告石虎。石虎派尚书张离率领骑兵去追石斌,打了他三百鞭,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还杀了他十几个亲信。

张骏派别驾马诜到赵国进贡,奏表言辞傲慢。赵王石虎生气,想杀马诜。侍中石璞劝阻说:“现在咱们国家先要除掉的是东晋。河西地区偏僻落后,不值得在意。现在要是杀了马诜,肯定得征讨张骏,这样兵力就分散了,东晋又能多延续几年命了。”石虎这才作罢。石璞是石苞的曾孙。

当初,汉国将领李闳被晋朝俘虏,后来逃到赵国,汉主李寿给赵王石虎写信要李闳,信中称呼石虎为“赵王石君”。石虎不高兴,把这事交给大臣们讨论。中书监王波说:“现在李闳誓说:‘如果能让我回蜀地,我一定带领宗族,接受您的教化。’如果他说话算话,那咱们不用出兵,就能轻易平定梁州、益州;就算他反悔,也不过是损失一个逃亡的人,对赵国没什么损失!李寿已经称帝,现在用诏书回复他,他肯定也会回个对等的文书,不如还是写信给他。”正好挹娄国向赵国进贡楛矢石砮,王波就请求把这些送给汉国,说:“让他们知道咱们能让远方的国家臣服。”石虎听从了他的建议,送李闳回去,还厚待他。李闳到成都后,李寿下诏说:“羯族使者来朝,进贡楛矢。”石虎听说后,大怒,贬黜王波,让他以平民身份任职。

【内核解读】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正值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英雄豪杰辈出的动荡年代。这一年生的诸多事件,如权力交替、人物命运起伏、国家战略抉择等,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军事智慧与人性复杂,为我们洞察乱世规律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样本。

权力交替中的能力试炼

东晋朝堂在这一年经历了重要的权力变动。庾亮的离世引了荆州镇守之位的继承问题,其弟庾翼因年少而遭时人质疑。但他以实际行动打破了质疑——“悉心为治,戎政严明”,短短数年便实现“公私充实”。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乱世中“能力至上”的生存法则:血统与资历或许能打开权力之门,但唯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才能稳固地位。庾翼的成功不仅稳固了东晋在荆州的统治,更印证了“治世看德行,乱世看才干”的历史规律。

与此同时,6玩被任命为侍中、司空,体现了东晋门阀政治中“平衡各方势力”的潜规则。6玩出身吴郡6氏,是江南士族的代表人物,他的上位本质上是东晋朝廷对南北士族权力格局的调和,反映了门阀制度下政治运作的复杂性。

英雄蛰伏与绝地反击的智慧

慕容翰的人生轨迹是这一年最富戏剧性的篇章。作为前燕名将,他因遭猜忌而投奔宇文部,却面临宇文逸豆归的忌恨。为求自保,慕容翰不惜“阳狂酣饮,或卧自便利,或被歌呼,拜跪乞食”,以自污名声的方式麻痹敌人,暗中却“默记山川形便”,始终心系故国。这种“忍辱负重”的蛰伏智慧,正是乱世英雄的生存必修课——在绝境中保存自身,等待反击时机。

当慕容皝派使者接应时,慕容翰的回归之路充满惊险。他凭借“弯弓三石馀”的神射技艺,先是“正中追骑刀环”震慑追兵,成功逃回前燕。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古代武将的勇武,更凸显了“艺高人胆大”的生存优势。慕容翰的回归,为前燕增添了重要的军事力量,也成为后来前燕崛起的伏笔。

战略抉择中的国家命运走向

这一年,几个政权的战略抉择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成汉主李寿在是否与石虎联合伐晋的问题上,经历了从“大喜”到最终放弃的转变。龚壮的劝谏切中要害:“胡,豺狼也,既灭晋,不得不北面事之”,以“虞、虢之事”的历史教训警示李寿,指出联合石虎的本质是与虎谋皮。最终“群臣叩头泣谏,寿乃止”,这一决策避免了成汉过早卷入与东晋、后赵的多方混战,为其延续国祚赢得了时间。而龚壮在劝谏无果后“诈称耳聋,辞归自娱”的选择,则体现了乱世中士人的无奈与坚守。

后赵石虎的战略动向则暴露了其扩张野心。他“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征集五十万大军,“运谷千一百万斛”,又“悉括取民马”,大规模备战。这种穷兵黩武的政策虽然短期内增强了军事实力,却加剧了社会矛盾——过度征徭役、兵役必然导致民不聊生,为后赵的衰落埋下隐患。而前燕慕容皝则展现了精准的战略洞察力,利用石虎“蓟城南北必不设备”的判断,“诡路出其不意”袭击后赵,“焚烧积聚,略三万馀家而去”,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战果,体现了“避实击虚”的军事智慧。

权力异化下的政治乱象

后赵朝廷内部的政治乱象,成为权力异化的典型写照。石虎让太子宣与秦公韬“迭日省可尚书奏事,专决赏刑”,违背了“赏刑者,人君之大柄”的政治原则,司徒申钟以“庶人邃以豫政致败”的前车之鉴劝谏,却被石虎拒绝。这种权力分割的做法,必然引储位之争,为后赵的内乱埋下伏笔。

更荒唐的是,中谒者令申扁因“慧悟辩给”得宠,竟掌握了“除拜、生杀”大权,“九卿已下率皆望尘而拜”,形成了畸形的权力格局。太子詹事孙珍因一句戏言诛杀崔约父子,燕公斌擅杀主书礼仪,这些事件都反映了后赵政治的残暴与无序——权力失去制约,人性的恶便会肆意蔓延。石虎虽然后来惩罚了燕公斌,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结构的问题,后赵的衰败已现端倪。

外交博弈中的现实考量

在外交舞台上,各国的博弈充满了现实利益的计算。张骏派马诜入贡后赵,因“表辞蹇傲”触怒石虎,险些引杀身之祸。侍中石璞以“斩马诜必征张骏,兵力分而为二,建康复延数年之命”为由劝谏,点明了后赵应优先对付东晋的战略重心,石虎最终放弃杀马诜。这一事件体现了外交决策中“分清主次矛盾”的重要性,避免了因小失大。

李闳事件则暴露了外交中的信任危机。后赵中书监王波建议放回李闳,希望他能“纠帅宗族,混同王化”,甚至以挹娄国的楛矢石砮作为礼物,试图彰显后赵的“远方臣服”。但李闳回到成汉后,李寿却下诏称“羯使来庭,贡其楛矢”,反将后赵置于朝贡者的地位,导致石虎震怒,王波被黜。这一闹剧揭示了乱世中“外交信义缺失”的常态——各方都以利益为出点,所谓的“联盟”与“承诺”不过是权宜之计。

结语:乱世中的生存逻辑

咸康六年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典型特征:权力交替的残酷、英雄崛起的艰难、国家决策的博弈、人性善恶的交织。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生存与展的核心逻辑是“实力至上”——无论是个人的勇武与智慧,还是国家的战略与治理,最终都要以实力为支撑。庾翼的实干、慕容翰的隐忍、石虎的扩张、李寿的摇摆,都在这一逻辑下展开。

同时,历史也在警示后人:穷兵黩武终将自食恶果,权力失衡必然引内乱,外交失信难以长久立足。这些跨越千年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咸康六年的风云变幻,不仅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更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全面展现,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hai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