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80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第1页)

第580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第1页)

咸康七年(公元341年,辛丑年)

春天,正月,燕王慕容皝派唐国内史阳裕等人在柳城北面、龙山西面修筑城池,还修建了宗庙和宫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龙城。

二月初一,也就是甲子这天,生了日食。

刘翔到了建康,皇帝召见他,问慕容镇军(慕容皝)是否安好。刘翔回答说:“我出那天,他穿着朝服向您上奏章呢。”

刘翔替燕王慕容皝请求朝廷封他为大将军,赐予燕王的印章和符节。朝廷大臣们讨论后觉得:“按照惯例,大将军不在边境任职;从汉、魏以来,也不封异姓为王。所以他的请求不能答应。”刘翔说:“自从刘渊、石勒制造祸乱,长江以北地区,都成了胡人盘踞的地方,也没听说中原公卿的后代有谁能挺身而出,拿起武器,打败那些凶残叛逆的胡人。只有慕容镇军父子竭尽全力,一心向着朝廷,以少敌多,多次消灭强敌,让石虎害怕得把边境百姓都迁走,分散安置在三魏地区,国土都收缩了千里,把蓟城当成北部边境。他们功劳这么大,可朝廷却舍不得把海北的土地封给他做领地,这是为啥呢!以前汉高祖不吝惜王爵,封给韩信、彭越,所以能成就帝业;项羽把印章都磨坏了还舍不得给人,最后落得灭亡的下场。我这么诚恳,不只是想尊崇我所侍奉的君主,实在是可惜朝廷疏远忠义的藩国,让天下人都没了值得敬仰和效仿的对象啊。”

尚书诸葛恢,是刘翔的姐夫,只有他提出不同意见,他觉得:“夷狄之间互相攻打,这对中原是好事。至于名号和器物,可不能随便给。”于是他对刘翔说:“就算慕容镇军能除掉石虎,那也不过是又出了一个石虎罢了,朝廷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刘翔说:“寡妇都知道为周朝的覆灭而难过。现在晋室危险,您地位和元、凯差不多,难道就没有为国担忧的心吗?当初要是靡、鬲没有立功,少康凭什么复兴夏朝!齐桓公、晋文公要是打仗没取胜,大家都得沦为蛮夷了。慕容镇军枕戈待旦,立志消灭凶残的逆贼,可您却说出这种迷惑人的话,猜忌离间忠臣。天下之所以还没统一,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啊!”刘翔在建康留了一年多,大臣们的意见始终没统一。

刘翔就去游说中常侍彧弘,说:“石虎占据八个州的地盘,拥有百万大军,一心想吞并江、汉地区,从索头、宇文到各个小国,没有不臣服他的;只有慕容镇军辅佐天子,一片赤诚,可却得不到朝廷的正式册封,我担心这样下去天下人会变心,不再向着朝廷了。公孙渊对东吴没什么实际帮助,东吴主还封他为燕王,加赐九锡。现在慕容镇军多次挫败敌人锋芒,威名震慑秦、陇地区,石虎接连派重要使者,说着好听的话,送着厚礼,想封他为曜威大将军、辽西王;慕容镇军觉得这名号不正,拒绝了。现在朝廷却只看重虚名,打压忠诚顺从的人,这哪是对国家长远展有利的打算呢!以后就算后悔,恐怕也来不及了。”彧弘就进宫把这些话告诉了皇帝,皇帝心里也想答应刘翔的请求。正好慕容皝上表说:“庾氏兄弟专权引祸乱,应该把他们撤职,以安定国家。”又给庾冰写信,责备他掌握国家大权,却不能为国家洗刷耻辱。庾冰很害怕,觉得慕容皝地处偏远,自己管不了,就和何充上奏,同意了慕容皝的请求。乙卯日,朝廷任命慕容皝为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州牧、大单于、燕王,所用的器物、典章、礼仪,都给予特殊待遇。又任命他的世子慕容俊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赏赐了价值千万的军事物资和器械。还封了一百多个功臣。任命刘翔为代郡太守,封临泉乡侯,加员外散骑常侍;刘翔坚决推辞不接受。

刘翔看不惯江南士大夫们以骄奢放纵为风尚,有一次趁着朝廷显贵们宴饮集会,他对何充等人说:“天下动荡不安,转眼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国家宗庙成了废墟,百姓生活困苦,这正是朝廷焦虑、忠臣效命的时候啊。可你们却在江沱地区贪图安逸,肆意放纵,把奢侈浪费当成荣耀,把傲慢荒诞当成贤能;听不到正直的言论,也没有征伐的功劳,这样怎么能尊崇君主、救济百姓呢!”何充等人听了很惭愧。

朝廷下诏派兼大鸿胪郭烯带着符节到棘城册封燕王,郭烯和刘翔等人一起往北走。公卿们在江边为他们饯行,刘翔对各位公卿说:“以前少康凭借一支军队就消灭了有穷氏,勾践依靠会稽之地就报了吴国之仇;野草都应该趁早除掉,何况是仇敌呢!现在石虎、李寿都想吞并对方,朝廷的军队就算不能平定北方,至少也该对巴、蜀地区采取行动。一旦石虎抢先动手,吞并了李寿,占据有利地形,兵临东南,到时候就算有聪明人,也很难收拾残局了。”中护军谢广说:“这正是我所想的啊!”

三月戊戌日,皇后杜氏去世。夏天四月丁卯日,把恭皇后安葬在兴平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朝廷下诏,要求王公以下到普通百姓,都要进行土断,整理户籍。

秋天七月,郭烯、刘翔等人到了燕国,燕王慕容皝任命刘翔为东夷护军、兼大将军长史,任命唐国内史阳裕为左司马,典书令李洪为右司马,中尉郑林为军谘祭酒。

八月辛酉日,东海哀王司马冲去世。

九月,代王什翼犍在旧城南面八里处修筑盛乐城。

代王的王妃慕容氏去世。

冬天十月,匈奴刘虎侵犯代国西部,代王什翼犍派兵迎击,把刘虎打得大败。刘虎去世后,他儿子刘务桓继位,派使者向代国求和,什翼犍把女儿嫁给了他。刘务桓又向赵国朝贡,赵国任命刘务桓为平北将军、左贤王。

赵国横海将军王华率领水军从海路袭击燕国的安平,把安平攻破了。

燕王慕容皝任命慕容恪为渡辽将军,镇守平郭。自从慕容翰、慕容仁之后,燕国将领中没人能接他们的班。等慕容恪到了平郭,安抚旧部,招揽新人,多次打败高句丽的军队,高句丽很害怕他,不敢再侵犯燕国边境。

十二月,兴平康伯6玩去世。

汉主李寿让太子李势兼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当初,成主李雄因为生活俭朴、宽厚仁爱,深得蜀地百姓的心。等到李闳、王嘏从邺城回来,极力夸赞邺城的繁华富庶,宫殿的雄伟壮丽;还说赵王石虎用严刑峻法统治臣民,所以能控制住国内局势。李寿很羡慕,就把周边郡县家中有三个壮丁以上的百姓迁到成都,大规模修建宫殿,制作器物玩赏;谁要是犯点小错,就杀了来树立威严。左仆射蔡兴、右仆射李嶷都因为直言进谏被处死。百姓被赋税和劳役压得疲惫不堪,路上到处都是叹息声,很多人都盼着能生点变故了。

【内核解读】

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极具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里,各方势力的角逐、政治博弈的升级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共同勾勒出乱世之中权力更迭与文明存续的复杂图景。透过史书记载的诸多事件,我们既能看到政权夹缝中生存的智慧,也能洞察专制统治下的民生困境,更能触摸到那个分裂时代里文明存续的脆弱脉络。

慕容氏崛起:边疆势力的政治突围

慕容皝在柳城之北筑龙城并立宗庙宫阙,这一举措绝非简单的迁都行为,而是鲜卑慕容氏从游牧部落向中原式政权转型的里程碑。龙城的建立标志着慕容氏不再满足于草原部落联盟的松散结构,而是以“正统”政权的姿态自居,通过模仿中原王朝的祭祀与宫殿制度,构建自身的政治合法性。这种“文化认同”策略,成为后世边疆民族政权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范式。

慕容皝向东晋求封“大将军、燕王”的政治博弈,堪称十六国时期边疆势力与中原王朝互动的经典案例。刘翔作为慕容氏的使者,在建康展开的外交攻势极具战略眼光。他精准抓住东晋朝廷的心理弱点——既需要边疆势力牵制强敌石虎,又固守“华夷之辨”的政治偏见,通过历史类比(汉高祖封韩彭、吴主封公孙渊)与现实威胁(石虎拉拢慕容氏)的双重施压,最终突破东晋的政治壁垒。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外交拉锯战,揭示出分裂时代“正统性”话语权的脆弱性:东晋虽自居华夏正统,却不得不依赖“夷狄”势力维系生存;慕容氏虽为鲜卑部族,却通过尊崇东晋获得政治合法性,这种矛盾的共生关系,正是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殊路径。

尚书诸葛恢“慕容灭石虎如得一石虎”的质疑,看似有理却暴露了东晋士大夫的短视。在石虎百万大军压境的现实威胁下,拒绝团结潜在盟友的“正统洁癖”,实则是将自身推向更危险的境地。刘翔以“嫠妇恤宗周”反诘,直指东晋士大夫阶层“宴安江沱”的精神危机——当政权的守护者丧失忧患意识,将“器名”虚礼置于国家安全之上时,所谓的“正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壳。这种政治短视,为东晋后续的衰败埋下伏笔。

东晋朝廷:内忧外患中的决策困境

东晋朝廷在慕容氏封爵问题上的迁延不决,折射出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构性弊端。以庾冰、诸葛恢为代表的门阀士族,既担忧慕容氏崛起威胁自身利益,又缺乏对抗石虎的战略勇气,最终在“夷狄相攻”的侥幸心理中错失整合力量的机会。刘翔怒斥“四海所以未壹,良由君辈耳”,尖锐揭示了士族政治的腐朽本质:当权力被少数家族垄断,国家利益便沦为派系博弈的牺牲品。

东晋推行“正土断、白籍”的政策,试图通过整顿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却难以触及门阀士族占有大量隐匿人口的核心问题。这种“选择性改革”注定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普通民众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6玩等重臣的离世,更凸显出东晋政权人才凋零的困境,门阀士族的“近亲繁殖”已使统治阶层丧失了吸纳新鲜血液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国动向:专制统治下的民生悲歌

后赵石虎与成汉李寿的统治,成为专制暴政的典型注脚。石虎以“刑杀御下”控制八州之地,却无法掩盖其统治的残暴本质;李寿羡慕邺城的繁华,不惜以“徙民实成都”“大修宫室”劳民伤财,将成汉从李雄时期“俭约宽惠”的治世拖入“民疲于赋役,吁嗟满道”的绝境。蔡兴、李嶷因直谏被杀的事件,标志着专制皇权对理性声音的彻底压制——当统治者将暴力威慑等同于治理能力,政权的崩溃便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慕容恪镇守平郭的治绩。他“抚旧怀新”的治理策略,不仅军事上屡败高句丽,更在政治上赢得民心,证明了“威德并施”远比单纯的暴力统治更具生命力。这种统治方式的差异,揭示出十六国时期政权存续的关键:能否平衡军事扩张与民生治理,能否在民族隔阂中构建共同利益,直接决定了政权的生命力。

历史启示:分裂时代的文明韧性

咸康七年的历史事件,深刻展现了分裂时代的文明韧性。尽管战乱频仍、暴政横行,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始终未断:慕容氏通过学习中原制度寻求认同,东晋虽腐朽仍被视为正统象征,士大夫中仍有刘翔这样以“忧国”为己任的精英。这种文明认同感,成为后世重新统一的精神基础。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慕容氏的崛起、东晋的困境与成汉的衰败,共同演绎着“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的政治铁律。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无论是边疆部族的汉化转型,还是中原王朝的苟延残喘,最终都必须面对民生这个根本问题。咸康七年的历史,既是一部权力斗争的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制度的镜子,为后世提供了无尽的历史启示。

hai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