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梨树叶隙,在王轱辘的轮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缓缓操控着轮椅来到合作社办公室门前,抬头望着门楣上那块略显陈旧的匾额——"青山村农产品合作社",那是十年前县里领导亲自题写的。
"理事长,您来了!"新来的会计小刘正好出门倒水,见到王轱辘连忙放下水壶,"我帮您推轮椅吧?"
王轱辘摆摆手:"不用,我自己能行。"轮椅慢慢的进了办公室,动作虽慢却很稳当。
办公室里,梨叶正在和几个村干部讨论秋梨的销售方案,见父亲进来,立刻起身相迎:"爸,您怎么来了?医生说您还得静养一阵子呢。"
王轱辘笑了笑:"躺久了骨头疼,出来活动活动。"他环顾四周,"梨生呢?"
"去县里参加电商培训了,下午才能回来。"梨叶给父亲倒了杯温水,"爸,您要是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何必亲自跑一趟。"
王轱辘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我拟了一个方案,关于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你等梨生回来,一起看看。"
梨叶接过文件,粗略翻了几页,惊讶地抬头:"爸,您这是。。。"
"我老了,该把担子交给你们年轻人了。"王轱辘的声音很平静,"方案里写得很清楚,梨生负责对外业务和市场拓展,你主抓生产和内部管理,菌生管财务和后勤。各司其职,互相配合。"
梨叶的眼圈一下子红了:"爸,您别这么说。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合作社离不开您。"
王轱辘拍拍女儿的手:"傻丫头,哪有离不开的人。我这不是撒手不管,是退居二线当顾问。"他指了指文件最后一页,"我还建议成立理事会,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更规范,也更长久。"
正说着,李大勇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老王,你在这儿啊!我找你半天了。"他抹了一把汗,"县农业局来人了,说要参观咱们的新品种梨园,老支书让我来请你。"
王轱辘摇摇头:"我现在这样子,见什么客。让梨生回来接待,或者你去也行。"
李大勇瞪大眼睛:"我去?我一个大老粗,哪会跟领导打交道?"
"你怎么就不行了?"王轱辘笑道,"你是合作社的元老,梨园的情况比谁都熟。再说,你现在是理事会成员,该担起责任了。"
李大勇挠挠头,还想推辞,梨叶已经站起身:"李叔,我陪您一起去。爸说得对,咱们得学着独当一面了。"
看着女儿和李大勇离去的背影,王轱辘长舒一口气。他摇着轮椅来到档案柜前,翻出合作社最早的那本账册。纸张已经泛黄,上面歪歪扭扭地记录着最初的几笔收支——那是十几户村民凑的启动资金,最多的出了两千块,最少的只有五百。
"理事长,您要的报表我整理好了。"张会计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自从上次那件事后,他变得更加谨慎认真,"按您的要求,我把近五年的经营数据都汇总了。"
王轱辘接过报表:"老张啊,这些年辛苦你了。新来的小刘怎么样?"
"小伙子挺机灵,学得快。"张会计推了推老花镜,"就是太依赖电脑,我说账本还得手写一份备份,他非说没必要。"
王轱辘笑了:"时代不一样了。咱们那套该传的传,该改的也得改。"
回到家,沈雅琴正在院子里晒梨干。见王轱辘回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又跑合作社去了?医生不是说让你少操心吗?"
王轱辘摇着轮椅到妻子身边:"没操心,就是去送份文件。"他帮着把梨片铺开,"雅琴,我想把咱们家的地契和存折都整理一下,该过户的过户,该更名的更名。"
沈雅琴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怎么突然想起这个?"
"趁我现在脑子还清楚,把该办的事都办了。"王轱辘抬头看着妻子,"梨生一家马上要回来了,孩子们也都大了,该让他们知道家里的产业情况了。"
沈雅琴擦了擦手:"行,我去把箱子搬出来。不过轱辘,你别想太多。医生说了,你就是劳累过度,好好调养能恢复的。"
王轱辘没有反驳,只是笑着点点头。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不至于马上怎样,但确实大不如前了。这次生病给他敲响了警钟——有些事,必须早做打算。
午饭后,沈雅琴搬出一个老旧的樟木箱,里面装着家里的各种证件和存折。王轱辘仔细翻看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几笔。
"梨园和民宿都在我名下,得转给梨生和梨叶。"王轱辘指着地契说,"合作社的股份比较复杂,得重新分配一下。"
沈雅琴凑过来看:"要我说,给菌生也分点。那孩子实诚,这些年没少出力。"
王轱辘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还有老李,虽然没血缘关系,但这些年帮衬不少,该给的他那一份不能少。"
正商量着,梨生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王青山和王思远一进门就扑到王轱辘身边,争相讲述今天在学校的见闻。王轱辘耐心地听着,不时摸摸孩子们的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爸,县农业局给了个新项目,我觉得挺适合咱们村的。"梨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绿色食品认证,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长远看很划算。"
王轱辘接过文件看了看:"这事你拿主意就行。对了,过来看看这个。"他把刚才整理好的清单推给儿子,"我打算把家里的产业重新分配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梨生看完清单,脸色变了:"爸,您这是干什么?我和梨叶不需要这些,您和姥姥好好的就行。"
王轱辘摆摆手:"不是给你们,是给这个家。产业总要有人继承,早安排早安心。"
沈雅琴见外孙还想说什么,插话道:"梨生,听你爸的。咱们农村人实在,该怎样就怎样,不搞那些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