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亮剑之崛起之路 > 第1章 血色重生红星未冷(第2页)

第1章 血色重生红星未冷(第2页)

抗大的校门是用木头搭的,上面挂着“抗日军政大学”的牌子,旁边刷着一行红漆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操场上,学员们正在进行刺杀训练,喊杀声震得树叶沙沙作响。

报到处的同志核对了他的名字,递给了他一个编号牌:“陈峰同志,你被分到了第三大队,队长是129师来的团长。你的宿舍在东边的窑洞,先去安顿下来,下午两点在大礼堂开欢迎会。”

陈峰找到第三大队的宿舍时,里面己经住了五个人。看到他进来,正在擦枪的一个黑壮汉子站起来:“你就是陈峰?我是西班的班长,叫我老赵就行。听说你是从西路军回来的?”

“是的,之前在五军当营长。”陈峰放下背包,尽量让自己的语气符合原主的身份。西路军的经历是这具身体最深的烙印,也是他融入这个集体的通行证。

“好家伙,五军的勇士!”老赵眼睛一亮,递给他一块干硬的窝头,“快尝尝,这是昨天刚磨的玉米面。咱们抗大的伙食,比前线强多了。”

陈峰接过窝头,用力咬了一口。粗糙的口感带着淡淡的甜味,让他想起了现代超市里松软的面包。两个时代的记忆在舌尖碰撞,忽然让他生出一种踏实的感觉——不管过去如何,从今天起,他就是八路军战士陈峰,是抗大第三大队的学员。

下午的欢迎会上,校长发表了讲话,号召全体学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陈峰坐在台下,看着主席台上那些穿着朴素军装的领导人,看着周围眼神炽热的战友们,忽然明白了原主记忆里那个反复出现的词——信仰。

这是一个信仰比黄金更珍贵的时代。

接下来的三个月,陈峰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知识。他白天跟着张营长学习战术指挥,晚上在煤油灯下研读军事理论。原主的战斗经验加上现代军事知识的分析,让他在战术推演课上表现格外突出。有一次,教员让大家讨论如何在平原地区伏击日军机械化部队,陈峰提出的“挖反坦克壕结合集束手榴弹”的方案,让129师来的张团长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陈峰同志,你这套打法,有点意思。”课后,张团长单独找他谈话,手里转着一根旱烟杆,“日军的装甲车虽然厉害,但履带是弱点。你这个思路,比硬拼要聪明得多。”

“是张团长教得好,让我学会了从地形和装备上找突破口。”陈峰谦虚地回答。他知道,在这个年代,过于出挑可能会引来麻烦,尤其是他提出的某些战术理念,己经超出了这个时代的常规认知。

张团长笑了笑,没再追问,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学,年底有一批学员要分配到前线部队。129师马上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正缺有经验的基层指挥员。”

陈峰的心猛地一跳。129师,那是《亮剑》里李云龙、孔捷他们所在的部队。按照大纲的轨迹,他毕业后,将要去的地方,就是那里。

11月初的一个清晨,抗大的操场上挂满了红旗。分配名单贴在布告栏前,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陈峰挤进去,在129师的序列里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新二团,副团长。

“新二团?”旁边有人议论,“听说那是刚整编的部队,底子是地方武装,装备差得很。”

“陈峰同志,恭喜啊!”老赵拍着他的后背,语气里却带着惋惜,“新二团不好带,听说之前换了两个团长,都没捋顺。”

陈峰看着名单上的名字,忽然想起了李干事送他离开医院时说的话:“八路军的队伍,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装备差?底子薄?这些在他穿越前看过的抗战史料里,都是家常便饭。原主能从秋收起义的硝烟里活下来,他陈峰,也一定能把这个新二团带成嗷嗷叫的主力团。

分配到129师的学员们在三天后出发。临行前,张团长把陈峰叫到办公室,递给了他一把保养得很好的驳壳枪:“这是我在长征时缴获的,送给你。到了新部队,记住三点——第一,相信战士;第二,保住队伍;第三,多打胜仗。”

“是!”陈峰接过驳壳枪,枪身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却让他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

队伍离开延安的那天,天刚蒙蒙亮。陈峰背着背包,腰间别着驳壳枪,和其他学员一起唱着《抗大校歌》,朝着东方走去。远处的山头上,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枪林弹雨,是艰苦卓绝的斗争。但他不再迷茫,也不再恐惧。因为他的血管里,己经流淌着这个时代的热血;他的肩上,扛起了这支军队的未来。

新二团,我来了。

抗日战争的战场,我来了。

属于陈峰的传奇,从踏上东征之路的这一刻,正式拉开了序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