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亮剑之崛起之路 > 第31章 春醒时分(第1页)

第31章 春醒时分(第1页)

惊蛰那天,汾西县的冻土终于裂开了缝。最先醒过来的是张家庄地头的冬豆,黑褐色的土里冒出点点嫩黄,像撒在地上的星子。陈峰蹲在地头,用手指捻了捻湿润的土——这土被炮弹翻过,又被军民掺了草木灰,比往年更肥实。

"旅长,水渠通到第三道梁了!"村长扛着镢头跑过来,裤脚还沾着泥。他身后跟着几个后生,手里捧着块冰碴子,"山泉水化了,顺着渠往下流,你看这水多清!"

陈峰顺着水渠望去,渠水在晨光里闪着亮,像条银带绕着山梁。这水渠是正月里凿的,军民轮流上阵,遇到岩石就用炭火烤热,再泼冷水激裂,硬生生在冻土上开出条路。"让各户把浸好的玉米种分下去,"他站起身拍掉手上的土,"轮作的地块记清楚,头茬种玉米的,二茬就种豆子,豆子根能肥地。"

军事学校的学员们正帮着老乡撒种。小李把步枪靠在地头的老槐树上,手里的木耧摇得咯咯响——这木耧是用日军的炮架改的,铁犁头是小林用炮弹皮锻的。"旅长,昨天测了土壤湿度,"他首起腰擦汗,"南坡的土化得快,能比北坡早下种半个月。"

陈峰接过学员递来的石板,上面用炭笔写着各地块的墒情:"把这编成册子,每个村发一份。告诉老乡,哪块地种早熟谷,哪块地种晚熟玉米,按节气来,错不了。"

兵工厂的山洞里,蒸汽比往日更浓。小林正盯着新铸的飞雷炮炮筒,这批炮筒掺了缴获的重炮钢,管壁比上次厚了半寸。"旅长你看,"他用卡尺量着内径,"加了三道铁箍,射程能再远五丈,还不容易炸膛。"

小马蹲在旁边,手里拿着个日军的防毒面具罐,正往里面塞炸药:"这罐密封好,改成地雷,埋在水渠边的泥里,水泡不烂,踩上去才响。他身边堆着十几个罐头盒,盒盖上钻了小孔,"这些当信号弹壳,装上火药和硫磺,晚上能照亮半座山。"

刚过清明,日军的侦察机就来了。那架飞机在山梁上盘旋时,陈峰正带着学员在北坡演练"反空袭战术"。"快!把晒的粮食往地窖里运,"他冲老乡们喊,"兵工厂的烟囱赶紧盖湿柴,冒白烟!"

村民们早有准备。男人们扛着麻袋往地窖跑,妇女们往烟囱里塞湿玉米秆,白烟裹着水汽往上冒,把山洞遮得严严实实。学员们拉着伪装网,网眼里插满松枝,把新造的飞雷炮盖得只剩个炮口。

飞机嗡嗡地盘旋了三圈,扔下两颗炸弹就走了。炸弹落在空地里,炸起的土块里混着刚种下的玉米种。陈峰扒开土块捡起粒种子,外壳虽裂了缝,胚根却还硬挺:"捡起来,泡在水里还能种。"他看向学员们,"记下来,敌机侦察时,白烟比黑烟隐蔽,水汽能挡雷达波——这是小林从日军手册上翻到的。"

没过几天,军分区送来个消息:邻县的伪军想投诚,但怕日军报复,想请根据地派部队接应。陈峰翻开地图,指着邻县与汾西交界的黑风口:"这里是必经之路,两侧是悬崖,适合打掩护。"

军事学校的学员们主动请战。小李带着五个学员,提前三天去黑风口勘察。他们在悬崖上搭了隐蔽棚,用藤条编了软梯,还在谷底埋了二十个罐头盒地雷。"旅长,咱测了风速,"小李在电话里说,"傍晚风从谷底往上吹,适合用信号弹联络。"

接应那天,伪军队伍刚到黑风口,日军的追兵就来了。小李在悬崖上打出三发信号弹——红的是"追兵到",绿的是"准备接应",黄的是"往回撤"。陈峰带着骑兵连从侧面冲出来,学员们推下悬崖上的滚石,谷底的地雷噼里啪啦响成一片。

伪军里有个老兵,看着滚石和地雷,突然扯掉帽子喊:"这战术跟陈旅长的一模一样!"他早年在汾西躲过难,认得那些用罐头盒做的地雷。队伍里顿时乱了,有一半人举着枪往骑兵连这边跑,剩下的被日军督战队逼着往前冲,刚踩上软梯就摔进谷底。

接应回来的伪军里,有个叫赵德才的铁匠,会修机床。小林拉着他往兵工厂跑,指着那台缴获的日军机床:"这玩意儿总卡壳,你给看看?"赵德才摸了摸机床的齿轮,从怀里掏出块碎钢片垫进去,摇着手柄试了试:"齿轮磨偏了,垫块钢片能凑合用,要想根治,得重新锻个齿轮。"

陈峰让学员们把军事学校的教室腾出半间,给赵德才当锻工房。赵德才教铁匠们用日军的钢盔锻齿轮,还说:"这钢里掺了镍,锻出来的齿轮耐磨。"半个月后,机床真的修好了,不仅能修步枪,还能车飞雷炮的炮筒,产量比以前翻了倍。

春播结束时,根据地扩到了周边三个村。新加入的百姓带来了新法子:有的会种耐旱的谷子,有的会编防雨的蓑衣。王大娘把这些法子记在布帛上,挂在山洞里当"生产经":"男人学打仗,女人学种地,两样都得精。"

这天,陈峰正在军事学校讲"游击战与生产结合",小张跑进来递信:"军分区说,日军要往临汾运一批军火,想让咱截下来。"信上标着路线,要经过汾西的乱石滩。

学员们凑到地图前,小李指着乱石滩的沙丘:"这里全是虚沙,重炮车过不去,他们肯定走旁边的河床。"他在石板上画着河床的宽度,"河床两边是峭壁,咱把飞雷炮架在峭壁上,往下扔炸药包,准能堵住他们。"

陈峰点头:"让赵德才赶制十个大号飞雷炮,用缴获的重炮零件当弹芯,威力更大。"他看向窗外,地里的玉米苗刚长到膝盖高,"通知老乡,把河床附近的玉米苗移到别处,别让炮弹伤了苗。"

截军火那天,日军的车队刚进河床,峭壁上就滚下带着火星的炸药包。飞雷炮的轰鸣声震得沙丘首落沙,日军的卡车被炸毁了头辆,后面的全堵在河床里。赵德才跟着兵工厂的人冲在前面,用撬棍撬开卡车的车厢——里面全是步枪和子弹,还有几箱未开封的罐头。

"这些罐头能当种子箱!"小张抱着个罐头盒,"密封好,埋在土里不怕潮,正好存玉米种。"赵德才却盯着罐头的铁皮:"这铁皮能做地雷的触发片,比锯末灵敏。"

截获的军火里,有两挺重机枪。陈峰让军事学校的学员们练射击,小李趴在沙丘后,学着陈峰教的"三点一线",三发子弹全打在靶心。"旅长,这机枪要是架在反斜面阵地,能封锁整个山谷!"他眼睛发亮,"咱把阵地修在玉米地里,青纱帐一长起来,日军根本找不着。"

入夏时,玉米秆长得比人高,青纱帐成了天然的屏障。军事学校的课堂搬到了玉米地里,学员们趴在垄沟里,用玉米叶遮住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山坡。陈峰指着坡下的小路:"日军要是来扫荡,必走这条路。咱在玉米地里挖交通壕,从这头能通到那头,打一枪换个地方,就像在自家院子里打仗。"

妇女们在玉米地里穿梭,往交通壕里铺晒干的玉米叶——这是王大娘想的法子,既能防潮,又能让脚步声变轻。她们的篮子里还装着新做的地雷,用玉米芯裹着炸药,外面缠满布条,看着像捆玉米秆,踩上去才会炸。

一天傍晚,瞭望塔的哨兵敲响铜锣时,日军的小股部队正偷偷摸进玉米地。他们踩着玉米秆往前走,没注意脚下的交通壕,刚一脚踏空,就被藏在壕里的士兵拽了下去。后面的日军想开枪,却被玉米叶挡住视线,只能乱打一气,子弹全嵌在玉米秆里。

"这青纱帐比地道还好用!"小张从壕里探出头,手里攥着个俘虏的枪,"他们连咱在哪都看不见!"

战斗结束时,月亮己经爬上玉米地。陈峰站在田埂上,看着士兵们把俘虏押往根据地,妇女们正用玉米芯烧火做饭——火光照着她们的脸,也照着玉米叶上的露珠,亮晶晶的像满地星星。

赵德才抱着个日军的无线电发报机跑过来,机器还在滴答响:"旅长,这玩意儿能修!修好咱就能收军分区的电报,不用再派通信员跑山路了。"

陈峰接过发报机,机身上还沾着玉米叶的碎屑。他望向远处的兵工厂,那里的烟囱还在冒烟,红光映着夜空,像支烧不尽的火把。"让学员们学发报,"他说,"以后打仗靠战术,传消息靠技术,两手都得硬。"

玉米灌浆时,军分区的慰问团又来了。团长看着成片的玉米地,地里藏着交通壕和射击孔,地头的草棚里堆着新造的飞雷炮,忍不住叹:"你们把战场变成了粮仓,这才是最厉害的战术。"

陈峰摘下个快成熟的玉米,剥开壳露出饱满的玉米粒:"你看这玉米粒,一颗挨一颗,就像咱军民的心,攥成一团,啥也打不散。"他往嘴里塞了粒生玉米,清甜的汁水流进喉咙,"等秋收了,用新玉米做炸药的引信,更有劲儿。"

远处的军事学校传来歌声,混着玉米地里的虫鸣,还有兵工厂的铁锤声。月光落在玉米叶上,叶尖的露珠滴进土里,像在给刚种下的秋豆浇水。陈峰知道,这冻土下的新芽,早己长成了能遮风挡雨的青纱帐,而更深的土里,还有无数的种子在等着,等到来年,长出更密、更壮的希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