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祭大典的脚步声,伴随着长安城特有的肃穆钟声,越来越近了。
这天,礼部尚书那张向来严肃的脸上,此刻更是阴云密布,他颤巍巍地捧着奏折,仿佛捧着一块随时会爆炸的烫手山芋。
“协济灯使多布衣,混迹坊市,夜聚成群,有干禁令……”
奏折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敲打在李二陛下心头的鼓点。
长孙无忌那老狐狸,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打击太子的机会,立刻跳出来附议:“请收灯归制,统由太医院辖!”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二陛下高坐龙椅之上,面色深沉,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
他没有当场做出决断,而是挥退群臣,只留下贴身太监,独自一人在御书房内踱步。
“去,宣高履行来见朕。”最终,李二陛下还是决定探探东宫的口风。
高履行战战兢兢地走进御书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这不仅仅是皇帝的问询,更是太子与皇权之间的一次微妙博弈。
“太子近日在做什么?”李二陛下开门见山地问道。
高履行略作思索,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太子殿下近日闭门谢客,潜心研读《贞观政要》,臣曾见殿下于书页上批注八字……”
“哪八字?”李二陛下追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民自为治,何须强绳?”高履行一字一句地说道。
李二陛下闻言,久久不语。
御书房内,只剩下他手中玉圭轻轻敲击案角的声音,一声,又一声,仿佛敲打在所有人的心头。
李承乾早就料到了这一天。
他太了解自己的父皇了,那是一个既渴望权力又害怕失控的矛盾体。
所谓的“协济灯使”,在父皇眼中,恐怕已经成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雷。
东宫,书房。
李承乾负手而立,目光深邃地望着窗外。
徐惠站在他的身后,神情有些担忧。
“殿下,礼部和长孙无忌的奏请,恐怕来者不善。”徐惠轻声说道。
李承乾微微一笑,转过身来,走到徐惠的面前。
“惠儿,你觉得,这满长安城的灯火,是谁点亮的?”
徐惠一愣,有些不明白李承乾的意思。
“自然是殿下推行的‘民医灯’制度……”
“错!”李承乾摇了摇头,打断了徐惠的话。
“是百姓自己点亮的。火若只在宫里,早晚会熄灭。现在,要让它烧得像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