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徐惠拉到桌前,指着一张空白的宣纸说道:“惠儿,替我草拟一份《协济归政疏》,主动请求‘罢东宫灯政房,撤备案存档,一切协济事务归太常寺统理’。”
徐惠闻言,脸色骤变,惊呼道:“殿下,这万万不可!此非前功尽弃吗?”
李承乾摇了摇头,“放心,这只是以退为进。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权力,而是长久的民心。”
接下来的三天,东宫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这份《协济归政疏》。
徐惠虽然心中不舍
疏文中,李承乾辞谦意恭,没有半句争功的话语,反而称“协济本为民自救之法,东宫代管已久,反成桎梏”。
三日后,李承乾将这份疏文呈给了李二陛下。
朝堂之上,当李二陛下缓缓展开那份《协济归政疏》时,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皇帝的反应。
李二陛下仔仔细细地看完了疏文,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色。
他没有想到,李承乾竟然会主动放弃这块肥肉。
“准奏。”最终,李二陛下还是批准了李承乾的请求。
诏书一下,长安城内顿时一片哗然。
“什么?官府要接管灯政?”
“以后看病也要听官老爷的了?”
“这不是明摆着要断我们的活路吗?”
百姓们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他们已经习惯了“民医灯”带来的便利和实惠,现在突然要被官府接管,自然是难以接受。
当夜,长安城七十二坊同时点亮了双灯。
一盏照旧,是“民医灯”;另一盏新书“民自点”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西市,一位老翁颤颤巍巍地跪在灯前,对着身边的孙子说道:“孩子,记住,这不是皇上给的,是我们自己点的。”
与此同时,东宫内,徐惠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后的安排。
她依令撤销了灯政房的备案存档,但却将全部灯使名录、药方记录、纠纷判例暗刻了三套木版。
一套藏于慈恩庵的地窖之中,一套交给了孙思邈,让他随身携带,以便巡诊时使用,还有一套,则由王玄策秘密送往陇右旧部。
“制度可以收回,但记忆收不回。”徐惠对着柳如意说道,语气坚定而充满力量。
而在东宫废置的灯政房前,李承乾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亲手焚毁着最后一份《协济始录》手稿。
火焰映照着他平静的脸庞,看不出任何的情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灰烬随风卷起,飘向了远处的宫墙之外,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李承乾转过身,对身边的贴身太监说道:“去,备马,我要出宫一趟。”
“殿下,您要去哪里?”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