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天幕直播一战,法国人先傻了! > 第116章 兴登堡总统3(第1页)

第116章 兴登堡总统3(第1页)

天幕的光芒,冰冷地切割着1914年6月27日1点25分的夜空,将时间无情地推向更远的未来——一个德意志帝国己化为灰烬的未来。

画面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一间光线昏暗、弥漫着药水味的病房。

一张巨大的床上,躺着一位须发皆白、身形魁梧却己油尽灯枯的老人。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如同东普鲁士冻土上的沟壑,浑浊的眼睛费力地睁开,望向床边站着的一个人。

那人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深处藏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偏执和攫取的野心。

他微微俯身,姿态恭敬,却掩盖不住那股破土而出的锐气——正是那个维也纳来的落榜美术生,阿道夫。

【时间:1934年8月2日。】

一只枯槁如树皮的手,颤巍巍地从被子里伸出。

兴登堡元帅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紧紧抓住了床边阿道夫的手。

他的手指冰凉,却异常用力,仿佛抓住的不是一个人的手,而是即将崩塌的信仰支柱。

“陛…陛下…”一个干涩、模糊不清,却清晰可辨的词,从兴登堡干裂的嘴唇中艰难地挤出。

病房里一片死寂。阿道夫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只是眼底深处似乎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天幕的画面切换,变成零散的回忆片段,伴随着低沉的旁白:

坦能堡的荣耀:年富力强的兴登堡指挥若定,歼灭俄军,被誉为“东普鲁士的救星”。

帝国的崩塌:1918年,身为总司令的兴登堡,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痛苦地劝退了德皇威廉二世,签署了停战协定。

晚年的撕裂:镜头回到病床前,阿道夫的身影多次出现。兴登堡浑浊的眼神充满迷茫和痛苦,对着这个他亲手(通过任命)扶上权力顶峰的人,发出无声的诘问,有时甚至喃喃低语:“我…是帝国的叛徒吗?”

画面最终定格在兴登堡临终前紧握阿道夫手、呼唤“陛下”的那一幕。

巨大的痛苦和信仰的彻底崩塌,凝固在他苍老的脸上。

这声呼唤,不是对床边那个落榜生的认同,而是灵魂深处对己逝帝国、对被他“背叛”的霍亨索伦王朝最后的、绝望的忏悔。

他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走完了余生。

--

天幕之下,1914年的德国。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那临终的一幕,盯着老元帅脸上无法化解的痛苦。

柏林街头,一个穿着旧帝国军装、胸前别着铁十字勋章的老兵,猛地一拳砸在身边的墙壁上,指关节瞬间渗出血丝。

“元帅!他不是叛徒!”他嘶吼着,声音带着哭腔,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刺耳,“他只是…只是…”

他张着嘴,胸膛剧烈起伏,却怎么也接不下去。

他想说“只是无力回天”,想说“只是为了让德国少流点血”,想说“只是为了保留一丝火种”…

但任何解释,在那声临终的“陛下”面前,在那张痛苦到扭曲的脸上,都显得苍白无力。

元帅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他们这些追随者,又能说什么?

酒馆里,原本喧闹的人群鸦雀无声。

戴着单片眼镜的容克贵族,端着酒杯的手停在半空,眼神复杂地看着天幕。

他们敬仰兴登堡的威望,感激他保住了军队的骨架和贵族的利益,但心底深处,何尝没有一丝对霍亨索伦王朝覆灭的惋惜?元帅的挣扎,何尝不是他们这些旧时代残党的挣扎?

普通的柏林市民,则更多感到一种揪心的酸楚和茫然。

兴登堡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是帝国的象征。

看着他晚年在悔恨中煎熬,看着他被那个激进的落榜生利用,看着他最终在精神错乱中呼唤着消失的皇帝…一股巨大的悲怆感笼罩着他们。

元帅的痛苦,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德国在战败后所经历的屈辱、混乱和迷失。

许多人低下头,沉默着,只有粗重的呼吸声在压抑的空间里回荡。那声“叛徒”的自我诘问,像一把钝刀,割在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上。

伦敦,白金汉宫。国王乔治五世、首相和大臣、议员们看着天幕,脸上最初是凝重,随后慢慢变成一种“原来如此”的了然。

“看!看到了吗?”一个外交顾问指着天幕上1925年的标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