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加载:1925年,78岁的兴登堡被选为魏玛共和国总统。旁白:此时德国,除兴登堡外,无人能凝聚民心,拯救坠入深渊的德意志。】
“我就说!那个维也纳的落榜生,一个街头煽动家,一个啤酒馆暴动的失败者,他凭什么在短短十几年里就爬上权力巅峰?凭什么能调动整个德国的战争机器发动第二次大战?”
“是威望!是兴登堡这块金字招牌!”
海军大臣丘吉尔接口道,语气带着一丝后知后觉的懊恼,
“德国人只认他!只有他出面,才能镇住场子,才能让军队听令,才能让那些保守派和老百姓觉得‘还有希望’!他就像…就像给那个疯子阿道夫披上了一件合法的、体面的外衣!让整个德国,心甘情愿地跟着那个疯子走向地狱!”
“对!”另一个人激动地补充,
“没有兴登堡的威望做担保,没有他晚年稀里糊涂的任命和那该死的‘陛下’认可,那个落榜生绝不可能那么快、那么顺利地攫取全部权力!
兴登堡…他才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最后那把钥匙!
他以为自己选了个‘听话’的代理人来稳住局面,结果引狼入室,把整个欧洲都拖进了火坑!”
巴黎,爱丽舍宫和陆军部也弥漫着类似的气氛。
法国将军们拍着桌子:
“明白了!终于明白了!一战我们打败了德国军队,但没打掉德国人对权威的迷信!
兴登堡就是那个旧权威的幽灵!
他活着一天,德国人反抗的意志就被压制一天!
他亲手把权力交给了魔鬼的化身!这哪里是拯救德国?这是把德国和整个欧洲都绑上了战车!”
英法两国的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看着天幕,听着广播里的专家解读,也纷纷“恍然大悟”:
“哦!原来是这样!”
“我就说嘛,光靠那个疯子怎么可能!”
“兴登堡才是罪魁祸首!他养大了恶魔!”
“一战结束时就该彻底清算这些旧军官团!”
一种“终于看透历史真相”的释然感,夹杂着对德国“死灰复燃”模式的恐惧和愤怒,在英法蔓延。
他们觉得自己抓住了关键——兴登堡的威望是落榜生崛起的温床和助推器。没有这个老元帅的“背书”和“过渡”,二战的灾难或许可以避免。
天幕的光芒渐渐暗下,最终定格在1925年那个标注上——78岁的兴登堡,在民众绝望的呼声中,被推上魏玛共和国总统的位置,背景是满目疮痍、深陷经济政治泥潭的德国。
1914年的德国人看着这画面,心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看,即使帝国崩塌,即使跌入深渊,元帅还在!他还会被人民需要,被推出来力挽狂澜!这似乎证明了德意志精神不灭,证明了他们敬仰的元帅,始终是民族的脊梁。
而英法人看着同样的画面,则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瞧,这就是根源!正是这种对旧权威(兴登堡)的病态依赖和对强人(阿道夫)的盲目期待,才让德国在短短二十年后就具备了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能力!兴登堡的威望,成了孵化新战争的温床!
他们觉得自己明白了。
他们觉得自己看透了历史的因果链条。
但,真的明白了吗?
天幕只是展示了结果和片段。它展示了兴登堡晚年的痛苦挣扎和被利用,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节点被推上高位的事实。
可它没有展示凡尔赛条约那令人窒息的绞索;
没有展示恶性通胀中百姓提着一麻袋钱买一个面包的绝望;
没有展示魏玛共和国那令人眼花缭乱却软弱无能的政党乱斗;
没有展示经济大萧条那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
更没有展示,在兴登堡那衰老的身躯和迷茫的眼神背后,是德国社会各阶层——从恐惧布尔什维克的容克地主,到渴望复仇的退伍军人,再到绝望中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的普通民众——共同的选择和推动力。
把二战的根源简单归结于一个老元帅的威望和被利用,这究竟是看清了真相,还是陷入了另一种更隐蔽的历史迷雾?
天幕无声,只有兴登堡临终前那声充满撕裂感的“陛下”,在夜空中留下无尽的回响,仿佛是对所有简单定论的一声沉重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