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底的厮杀声、惨嚎声、马嘶声依旧未停,趁着颜良、文丑扑杀别处残军,夏侯渊带上死士,丢掉了碍事的马匹,如同穷途末路的野兽,极其狼狈地向南侧缓坡急急而奔。
山风呼啸,卷动着被抛下的将旗和夏侯渊散乱的须发。
“将军,夏侯渊跑了!”
关平眼尖的发现了弃马而逃的夏侯渊,急声提醒。
“无妨。”
关羽瞥向夏侯渊方向,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扯动,似乎早有料定。
既然选择了在此地设伏,关羽自然也清楚何处能脱困,故意在脱困之地安排最少的豪族杂兵,既然是围师必阙的兵法理论运用,亦是放夏侯渊生路的政治智慧。
徜若来的是曹仁曹洪这类的曹将亦或者曹营外姓诸将,关羽即便不杀也会生擒。
来的是夏侯渊,就得有所考虑了。
曾在许都呆了几个月的关羽很清楚,曹营内外诸将,以夏侯敦为首,夏侯渊次之。
换而言之:夏侯敦和夏侯渊在曹营的地位,就如同关羽张飞在刘营的地位,若夏侯渊有失,如今在邺城势头正盛的曹操定不会善罢甘休。
曹操又曾因夏侯敦被吕布部将生擒而下达了“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的严令,也绝对不会因为夏侯渊被生擒就会妥协。
若曹操深感耻辱而不顾一切的要与刘备死磕到底,必会严重的影响刘备当前罢兵养民的策略;诸葛亮这次南下部署的意图,也只是为助刘备聚拢河北民心而非与曹操决一死战。
反之,若只是击败夏侯渊而放其生路,则会令曹操权衡利弊:是继续与刘备死磕到底,还是暂时罢兵另觅良机。
关羽亦得考虑,当马腾韩遂、张鲁刘璋、刘表孙权以及去了平原的袁谭,是否会因为关羽一战生擒夏侯渊而误以为刘备之势已经胜于曹操,继而选择坐山观虎而非与刘备合力制衡曹操。
诸葛亮在指点关羽兵法的时候也辅以政治智慧,就是怕关羽只顾军争胜败而忽略政治考虑,再现“前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脚白衣渡江糜芳献城身死麦城震惊曹刘”这类恶果。
现如今的刘备,根基还很薄弱,也无容错的次数!
见关平疑惑,关羽又耐心的指点道:“坦之,你要记住。任何的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目的的延伸。主公在河北立足未稳,疲民亦需休养,军师南下经略之意,也在于聚拢民心而非与曹操鱼死网破!留下夏侯渊一命,便是留一丝馀地,虽会令曹操含恨而怒,但也不至于让曹操失去理智。”
“夏侯渊乃曹操臂膀骨肉,徜若擒之或杀之,不仅曹操痛彻之下会与主公死战,天下诸候如孙权、刘璋、乃至平原袁谭之辈,恐误以为主公已有鲸吞曹操之能。彼时,彼等必不愿与主公‘合力制曹’,而会坐山观虎,从中取利,甚至于联合曹操共伐主公!军师常言:‘两强相斗,众弱伺机。’此乃人性之常。故今日留夏侯渊生路,亦是止争消祸之策。”
随后,关羽收回目光,又语重心长地告戒关平:“坦之,沙场之上,武将当求千军辟易,万夫莫敌之勇。然而为帅者,眼见需越此山,望向彼峰;心需容此国,虑及彼邦。杀伐断送,易如反掌;权衡取舍,保全大局,方显将帅之真智。此亦乃军师之教也。”
关平肃然,抱拳深躬:“阿父教悔,孩儿铭记于心!今日方知,一将之胜败,亦系天下之势!”
见关平有所领悟,关羽又有些得意的抚摸美髯。
领悟诸葛亮之言且又以此指点他人,这种成就感远非战场上陷锋突陈只显个人武勇能比,为将者,谁不愿意如卫青、霍去病一般,以智勇威震天下?
看着依旧还在顽抗的曹兵,关羽再令:“夏侯渊既逃,此战也可以结束了。速打令旗,夏侯渊已逃,弃械投降者,可免一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