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道破心事,诸葛亮眼中瞬间划过一道光芒,随即又被更深的无奈复盖。
沉默片刻,诸葛亮终是长叹一声:“唉主公所言不虚。黄公之女才德兼备,秀外慧中,亮确有此心。只是”
语气变得无比沉重:“今汉室倾颓,山河破碎,亮既蒙主公不弃,委以重任,正当竭尽心力,助主公匡扶大业。眼下战事稍宁而基业尚在草创,正当上下同心、枕戈待旦之时。况荆州远隔千山万水,亮若于此时谈论婚配,一则乱世流离,两地奔波,难以周全彼此;二则公事私情恐难兼顾,若因亮之过而薄待姑负了佳人,于心何安?”
刘备静静听完诸葛亮这番肺腑之言,眼中流露出深切的欣慰与温和笑意。
见诸葛亮心意剖白得如此深刻,刘备便不再绕弯,伸手从怀中取出一封帛书,轻轻推到诸葛亮面前:“军师一片赤诚为国之心,我感同身受,敬佩万分。然而关于此事,军师实是多虑。”
指向那帛书,又道:“此乃今日自荆州快马加急送抵的黄公亲笔回信。我本欲待明日再交予军师,方才问过侍从,得知军师仍未就寝,便索性借此良夜来访,既送暖食,亦给军师一个惊喜。”
“黄公的回信?!”诸葛亮骤然一怔,难以置信,急切展开帛书,就着摇曳的烛光快速阅读。
脸上的神情随着字句急遽变化:从初时的错愕震惊,到难以置信的惊喜,最后化为无以言表的震动与感怀,握着帛书的指尖都在微微抖动。
“主公这黄公之意”诸葛亮抬起头,声音竟有些哽咽,眼中有明澈的光华流转,“黄公竟言他深知我心系国事,亦晓当下时局艰难难以为礼然他提议先行‘六礼’之中前四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皆可行于荆州而‘请期’与‘亲迎’则可待待日后天下稍定,或荆州与我等所在之地互通无阻之时再行商定这这般安排”
刘备含笑点头,眼中是了然与欣慰:“正是如此!黄公真乃深明大义之士。他深知你志向所在,更深信你为人品性纯正高洁。此举之意,乃在先行四礼以定名分,使彼此心迹昭然可鉴,免你后顾之忧。待得来日乾坤稍定,两地便利之时,再行完礼,迎娶佳人。如此既合古礼周全名分,又不误眼下匡复大业,实为两全其美之策!”
“主公,此恩此情,亮何以为报!”诸葛亮起身,深深一揖,真挚而激动,若无刘备暗中相助,黄承彦又岂会回此书信?
刘备扶起诸葛亮,温和而笑:“军师不必如此。你我既已同心匡扶汉室,你的家事亦是我所挂怀之事。如此安排甚好,你也可安心,莫负了黄公的信任与期许。”
诸葛亮用力点头,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亮必竭尽驽钝,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心情平复,二人重新落座。
紧绷的氛围散去,室内暖意更浓。
刘备看着诸葛亮因喜悦而焕发神采的脸,也倍感轻松,便聊起些日常琐事:“说来有趣,”刘备语气轻松,“近来,宪和日日去向蔡大家请教琴艺。”
“哦?宪和兄竟也精于此道?”诸葛亮有些意外。
刘备笑着摇头:“非也非也。宪和每次去都必是正襟危坐,对着那琴案肃容下拜,口口声声说要‘仰慕伯喈公琴艺高绝’,学其遗风方不辞烦扰,希望蔡大家能替伯喈公收他这个学生。”
刘备眼中带着捉狭的笑意,“不过依我看,怕是不仅仅在琴音之间。”
诸葛亮闻言也忍俊不禁:“宪和兄性情疏放,有此一举,倒也不奇。只是蔡大家非寻常女子,心思何等玲胧?她对宪和兄这份‘诚心向学’究竟有几成真意想必早已心如明镜?”
两人相视,会心一笑,都为简雍这份带着些许笨拙的小心思感到有趣。
谈笑过后,话题重归紧要政务。(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