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行礼告退,书房里重归安静。马渊拿起笔,蘸了蘸墨,目光落在空白的喜帖上两日后的宴席,不仅是乔迁之喜,更是他广安伯府在汴京真正立住脚跟的开始。
傍晚的霞光漫过广平伯府的飞檐,管家捧着一张烫金帖子走进书房时,广平伯正对着棋盘凝神思索。“老爷,三少爷派人送乔迁帖来了。”
广平伯放下棋子,接过帖子展开,只见上面写着“谨订于两日后巳时,在金明池畔广安伯府设下薄宴,恭迎父亲携一家人驾临”,字迹遒劲有力。他指尖在帖上轻轻摩挲片刻,对管家道:“记下了,那日我带领全家都过去。”
消息随着暮色在汴京蔓延开来。陈国公府的世子捏着帖子,对夫人笑道:“马渊这小子,父亲在江南平叛的来信中说此人有勇有谋,家世不凡,以后肯定是朝廷栋梁,让我跟他结交,以后好歹有个助力,咱们得备份像样的礼。”
威武伯府的少夫人翻着账册,挑了一对羊脂玉瓶:“他家与我家老爷是世交,这对瓶子送过去正合适。”
赵氏商行的赵掌柜接到帖子时,正在清点新到的绸缎,当即拍板:“挑十匹云锦送过去,再备些南边的珠翠,我外甥的的府邸,就得有这般体面。”
窦府里,窦昭看着帖子,让丫鬟取来母亲留下的一套紫檀木茶具:“这是我娘当年的陪嫁,送给他正好。”
阮府的阮夕文亲自挑选了一幅古画,画中是汴河春景,她轻声道:“伯爷于阮氏有恩,这点心意,略表谢意。
俪家的俪夫人则让人备了一对玉如意,玉色通透,一看就价值不菲。
不过半日,马渊要办乔迁宴的消息便传遍了汴京城。那些与他打过交道的官员,或是想攀附结交的世家,都暗自备起了礼物。有消息灵通的甚至打听起广安伯马渊的喜好,生怕送的礼不合时宜。
更让人意外的是,宫中也收到了帖子。官家坐在御书房里,看着帖子笑了笑,对身边的孙内侍道:“取那对和田玉如意来,再挑两匹贡品蜀锦,乔迁那日你亲自送去。”
“陛下,这规格是不是太高了?”孙内侍有些诧异。
官家放下帖子,目光望向窗外:“马渊这小子,是个能干事的。他开府立户,朕送份礼,既是贺喜,也是告诉他,好好为朝廷效力。”
孙内侍连忙应下。消息传出,汴京城更是一片哗然连官家都要送礼,这广安伯马渊的面子,可真是天大了。一时间,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人家,都赶紧动了起来,生怕错过了这场盛宴。
一夜之间,广安伯府的乔迁帖成了汴京城最金贵的物件。
早朝路上,御史台的老御史与户部侍郎并肩而行,拱手寒暄的第一句便是:“李大人,收到广安伯的帖子了?”
侍郎捋着胡须笑答:“侥幸得一份,王御史想必也收到了?”若是对方点头,便会默契地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若是摇头,脸上难免掠过一丝尴尬,只得打个哈哈岔开话题。
六部衙门里,小官们见了上官,先不问差事,反倒先试探着问起帖子:“大人,听闻广安伯府的宴席定在两日后?”
若是上官拿出帖子晃一晃,小官们便会露出羡慕之色,暗自盘算着能否托关系沾个光;若是上官皱眉道“尚未收到”,周遭的气氛便会瞬间微妙起来。
连酒楼茶肆里,官员们聚在一起饮酒,酒过三巡也要扯到这上头。
“张兄前日还说与马将军有旧,怎么没见你收到帖子?”“嗨,许是马将军太忙,漏了也未可知。”被问的官员端着酒杯的手微微一紧,脸上却强装洒脱。
渐渐地,有无收到请帖,竟成了衡量身份分量的标尺。收到帖子的,自觉在朝中或是在马渊心中有一席之地,走路都挺首了腰杆;没收到的,要么暗自琢磨哪里得罪了这位新晋伯爵,要么急着托人打听能否补一份,生怕被视作“外人”,落了下乘。
有好事者私下编排:“如今在汴京,能不能算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就看案头有没有那张烫金帖子了。”这话虽带些戏谑,却也道出了实情,广安伯马渊的请帖,竟在短短两日里,成了汴京城官场最首白的“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