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综视权臣 > 第89章 大理寺2(第2页)

第89章 大理寺2(第2页)

他将批注过的书页一张张叠好,指尖抚过那些“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字句,只觉胸中豁然开朗。从前看战术,总想着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冲锋陷阵,如今才懂,真正的用兵之道,藏在对人心的揣摩里,在对局势的预判里,在“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权里。

“原来不是书浅,是我先前看得太浅了。”他长舒一口气,推开窗,晨光涌进来,在他眼底织成一片明辉。这两日的研读,竟比打十场胜仗还要让他振奋。

御书房的烛火比寻常宫苑亮得更早。官家披着件石青色常服,指尖捏着皇城司递上的暗报,纸页薄薄一层,却被他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末了将纸往案上一放,嘴角竟忍不住勾起点笑意。

“这小子,”他对着空荡的殿角低声道,指尖在“连阅两日兵法,批注满卷,似有顿悟”那行字上敲了敲,“倒不是个沉不住气的。”

案头堆着刚送呈的奏折,有边关军报,有漕运亏空的核查,桩桩件件都需亲断,可他此刻目光却落在那盏青铜灯台上,恍惚想起半年前封马渊为广安伯时的情景。

那时朝臣多有非议,说他年纪太轻,恐难当重任,还是自己拍了板,只私下里嘱咐过他:“爵位是荣宠,更是担子,莫要仗着几分勇武就忘了进益。”

如今看来,这嘱咐倒是听进去了。

“寻常武将得了爵位,不是忙着纳姬置产,便是整日在酒肆里吹嘘战功。”官家端起茶盏,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眼底的神色,“他倒好,关在书房里啃起兵书来了。”

侍立一旁的孙内侍见官家神色缓和,忙笑着凑趣:“伯爷年轻有为,又肯沉下心来琢磨正事,可见是感念官家的栽培呢,鼓足了劲,要为官家再立新功。”

官家哼笑一声,却没反驳。他想起马渊前些日子在庄家案里的利落手段,总能在关键时刻点中要害,这孩子缺的从不是胆识,是火候。如今肯伏在案头打磨兵法,恰是把那点毛躁火气慢慢炼了去。

“脱胎换骨?”他捻着胡须,重复了一遍暗报里的话,眼底闪过几分期许,“倒要看看,他能磨出个什么模样来。”

说着,他重新拿起那份暗报,随手丢进旁边的鎏金炭盆里。火苗舔舐着纸页,很快将那些字句吞噬成灰烬。殿外阳光漫过门槛,照在他鬓角的银丝上,竟添了几分暖意。

“老孙头,”官家忽然开口,“传旨,让御膳房炖一盅参汤,送到广安伯府去。”

孙内侍愣了愣,随即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待孙内侍退下,御书房重归安静。官家望着窗外初升的日头,心里清楚,这朝堂之上,既要有循规蹈矩的文臣,更要有马渊这样肯日日精进的武将。他盼着这小子能快点成长起来,毕竟,北疆燕云十八州的风雪,可不会等谁准备好了才来。

马渊刚把批注完的兵法竹简归拢好,就见管家匆匆进了书房,低声道:“大人,宫里的孙内侍来了,还带着个食盒。”

他愣了愣,放下手中的注释,宫里的人极少这个时辰来伯府,更不必说内侍亲自跑腿。刚起身迎到廊下,就见孙内侍穿着一身绯色宫服,正笑眯眯地捧着个描金食盒站在阶下,身后跟着两个小内侍,规规矩矩地垂着手。

“广安伯安好。”孙内侍见了他,忙躬身行礼,语气热络,“官家念着伯爷近日辛苦,特意让小的送样东西来。”

马渊侧身让他进厅,心里却暗自纳闷。待孙内侍打开食盒,一股醇厚的药香混着蜜甜气立刻漫了开来,白瓷碗里盛着琥珀色的参汤,汤面上浮着几粒枸杞,碗底沉着一截,瞧着便知是上好的野山参。

“这是北方边军刚上供的百年老参,”孙内侍笑着解释,亲手将参汤端出来,“官家说,伯爷这段时间为朝廷立功不少,怕是耗了不少心神,特命御膳房炖了这盅汤,让您补补身子。”

马渊望着那碗参汤,指尖微微一紧。他素知官家节俭,便是后宫用度也常着人核查,如今竟将百年参汤赐下来,这份心意比参汤本身更重。

他接过汤碗时,指尖触到瓷壁的温热,忙躬身道:“臣何德何能,劳烦官家挂心。这份厚爱,臣感激涕零。”

孙内侍见他态度恭谨,又笑道:“官家还说,伯爷还要继续打磨自身,不要辜负他的期盼。往后啊,朝廷还等着伯爷多出力呢。”

马渊应了声“臣省得”,端起参汤慢慢饮下。参香在舌尖化开,暖意顺着喉咙一路淌进心口,倒比寻常补品多了点心意。

待他喝完参汤,孙内侍将空碗收回食盒,又客气了两句便起身告辞:“伯爷留步,小的还得回宫复命呢。”

马渊送到府门口,看着宫轿消失在街角,才转身回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