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启十四年正月十六,苏州砚微染坊的门楣上挂起了红绸,“烟霞色”的锦带在晨风里飘得欢快,像条金红的鲤鱼。苏微站在镜前,看着沈砚用左手给她簪上那支赤金点翠步摇,流苏扫过脸颊,痒得她微微偏头,鬓边的碎发蹭在他手背上,带着皂角的清香。
她今年三十一岁,镜中的人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脂粉是陈小姐特意派人送来的“桃花膏”,说是用染坊的苏木和玫瑰调的,“苏姐姐的气色,该配这活色生香的红”。镜中映出账房的方向,沈明正背对着她整理长衫,青色的布衫上绣着极小的兰草,是苏微昨夜亲手缝的,针脚密得像染布的经纬。
“三爷爷,明儿哥的领结歪了!”阿竹举着个红布包冲进屋,里面是给沈明准备的新鞋,鞋面上绣着并蒂兰,针脚虽不如苏微的细密,却比上次绣荷包时稳了许多,“陈府的花轿还有半个时辰就到了,您快帮帮他!”
沈砚放下步摇,转身去看沈明。少年背着手站在廊下,青色长衫的领口果然歪着,耳尖红得像新染的“醉胭脂”,听见阿竹的话,手忙脚乱想去系,反倒把绸带缠成了团。“慌什么。”沈砚的声音带着笑意,左手轻轻解开缠乱的绸带,指尖划过他颈间时,忽然想起元启元年那个雪夜,这孩子缩在草堆里,脖子上围着块破麻布,冻得直打哆嗦。
“当年教你染‘龙井绿’时,你也没这么慌。”沈砚将领结系得端正,指腹蹭过布面的兰草绣纹,“娶媳妇比染布容易,照着心走就成。”
沈明的喉结动了动,没说出话,只攥紧了手里的聘书锦盒。“双梅色”的料子在晨光里泛着暖褐,被他握得发潮,像揣了块刚从染缸里捞出来的布。苏微走过去,从他手里接过锦盒,用帕子轻轻擦去上面的汗渍:“放宽心,陈小姐盼这日子,比你还久呢。”
她的指尖触到锦盒里聘书的边角,忽然想起元启十三年的秋天,陈小姐第一次来染坊,站在晾布架下指着“烟霞色”说“这颜色像极了明儿脸红的模样”,那时的少年气得转身就走,却在夜里偷偷给陈小姐的染样里多加了一钱杭白菊,说“她性子躁,得用点凉性的压一压”。
原来有些情意,早像染缸里的色,在看不见的地方慢慢浸开了。
午后,陈府的花轿果然来了,八抬大轿裹着红绸,在染坊门口落下时,轿帘掀开的瞬间,陈小姐的红盖头扫过轿杆,露出截水绿色的裙摆——是她自己染的“薄荷绿”,苏微认得那布料的纹路,比杭州分号的货多了点青,像掺了落霞镇的井水。
“明儿哥,快接新娘子啊!”阿竹推着沈明往前,少年的脚像被染缸的泥浆粘住了,挪了半步又停住,直到沈砚在他后背轻轻推了一把,才红着脸走向花轿,伸出的手微微发颤,像第一次握染布的竹杆。
苏微站在廊下,看着沈明扶着陈小姐跨过火盆,红绸带在两人手中缠成个结,忽然听见沈砚低低地说:“当年我去落霞镇找你,也是这样,心里像揣了团火,怕你不在,又怕你见了我生气。”
她转头看他,他的目光落在新人身上,眼角的纹路里盛着暖意,右手不自觉地按向肩后——许是站得久了,旧伤又在隐隐作痛。“那时的你,可比明儿大胆。”苏微笑着替他揉了揉肩头,“敢在雪夜里翻沈府的墙,还敢把染坏的布藏起来骗我。”
沈砚的脸微微发烫,刚要说话,却被秦掌柜的笑声打断。老掌柜背着药箱挤过来,手里还提着个锦袋,说是“给新人的贺礼,里面是两匹‘月白色’杭绸,将来给孩子做襁褓正好”。他的目光扫过陈小姐的裙摆,忽然道:“这‘薄荷绿’染得比去年好,加了井水吧?”
陈小姐被说中了心事,盖头下的声音带着笑意:“秦掌柜好眼力!明儿说苏州的井水养色,特意让阿竹捎了两坛来。”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染坊的伙计们起哄着要新人喝交杯酒,阿竹捧着酒壶跑前跑后,红绸带系的壶柄总往下滑,惹得众人更乐了。苏微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看见周大人站在角落里,正对着沈砚点头,目光里带着欣慰——当年那个在刑部大牢里形容枯槁的人,如今能看着晚辈成家,守着染坊安稳度日,大抵是最好的结局了。
傍晚的喜宴设在染坊的后院,晾布架被改成了酒桌,“烟霞色”的绸缎当桌布,“双梅色”的帕子作杯垫,连伙计们穿的衣裳都是新染的“菊黄”,黄得像碟子里的桂花糕。沈明给长辈敬酒时,陈小姐总在旁边悄悄提醒他“三爷爷的酒杯要浅些”“苏姐姐不胜酒力,换茶水”,默契得像已过了十年的夫妻。
“陈伯母比我细心多了。”阿竹捧着块喜饼凑到苏微身边,嘴里的糖渣粘在嘴角,“她刚才还问我南京分号的染缸够不够用,说‘明儿哥性子急,得提前备着料’。”
苏微笑着给他擦掉嘴角的糖渣:“你陈伯母是个能扛事的,将来南京的染坊,有她帮衬着,明儿能省不少心。”她忽然瞥见沈砚正和周大人说话,右手的指节在酒杯沿上轻轻摩挲,那是他有心事时的模样,“去看看你三爷爷,是不是又在想南京的事?”
阿竹跑过去时,正听见周大人说:“南京织造府的李大人,是当年沈大人的旧识,他托我带句话,说‘只要守着本分染布,官府那边绝不为难’。”
沈砚握着酒杯的手紧了紧,声音很轻:“多谢周大人。我只想让孩子们学门干净手艺,不想沾朝堂的浑水。”
“放心。”周大人拍了拍他的肩,“李大人说了,《砚微染谱》他看过,字里行间都是‘守心’二字,这样的人,他信得过。”
阿竹没敢打扰,悄悄退回来,把话学给苏微听。她望着沈砚的背影,青色长衫在红灯笼下泛着柔和的光,忽然觉得,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疤,那些刻在骨头上的怕,终会被这样的信任一点点熨平,像染坏的布经过反复漂洗,慢慢显出干净的底色。
夜里的喜宴散了,新人被送进临时布置的新房,红烛的光从窗纸里透出来,映得“烟霞色”的窗纱像团流动的火。沈砚靠在竹椅上,苏微坐在他脚边,给他敷着艾草膏,账房里还飘着喜饼的甜香。
“明儿长大了。”沈砚的声音带着点微醺,右手轻轻敲着案上的染谱,“当年他蹲在落霞镇的槐树下哭,说‘再也见不到爹娘了’,我还怕这孩子长不大。”
苏微想起那个雪夜,她把沈明搂在怀里,他的眼泪打湿了她的衣襟,像滴进靛蓝缸的墨,晕开片化不开的涩。“现在好了。”她替他揉着肩头,“有媳妇疼,有手艺傍身,将来还有孩子绕膝,比咱们当年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