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给这群人找个合适的增收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村,草莓种植基地可以解决600人以上的就业,而且解决的都是在家里半老不老的农民群体。
而在县城,草莓生产厂房里,还可以解决上百人的就业岗位,比如生产岗、销售岗、管理岗等等,这些岗位则是可以吸引那些更年轻的农民群体,返乡就业。
这些年轻人返乡就业之后,工资可能比在沿海打工要低一些,但消费也低,而且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相信应该有不少人选择返乡就业吧。
这些返乡回来的人,反过来又会在县城买房子、租房子、买菜买肉买东西吃饭消费,这样一来,县城的商业活力又进一步激活,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经济内循环模式。
李浩然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了许久,一篇以草莓、青梅等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带活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经验文章,便呼之欲出。
文章标题为《以特色产业“小切口”做好县域经济“大文章”》。
文章表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破解“产业空心化”“劳动力流失”“城乡发展失衡”等难题,是县域治理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清河县以青梅、草莓等农业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特色种植+精深加工+就业联动”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以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带动城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清河县是如何确定产业、聚焦就业和联动城乡发展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锚定特色优势,让“小水果”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清河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备发展高质量青梅、高品质草莓种植的天然条件。
但长期以来,当地农业始终停留在“小规模、低附加值、粗放式”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渠道狭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青梅、草莓等产业的选择,既符合清河县的自然条件,更契合市场对高品质、健康食品的消费升级需求。
五万亩青梅种植基地、3000亩草莓种植基地,与配套加工厂的建成,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首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让“小水果”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产业选择的背后,是对“生态价值转化”理念的践行。清河县坚持生态种植的发展原则,通过有机认证、全程溯源等手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这种绿色发展模式不仅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导向,更让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高端赛道,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则是聚焦就业优先,让劳动力“回流”“扎根”。
县域经济的活力,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活力。有人就有贸易,就有活力,再繁华的城市如果没人,就只能沦为鬼城。
清河县青梅、草莓产业的发展,始终将“就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通过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构建了“农村稳岗+县城就业”的双层就业体系,让劳动力既能“回流”,更能“扎根”。
就业岗位的精准供给,不仅解决了“农村空心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更通过劳动力的本地化就业,让农民的收入转化为县域内的消费力,形成“就业增收——消费升级——产业扩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