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兰一开始也是不答应,见巧娘应下了,便也顺从了穆宜华。
因穆宜华给的工钱不少,起初印错时二人还无比自责,说什么都不想干了。穆宜华又好说歹说一阵,一回生二回熟,二人又是聪明勤快的人,一天下来,别说一千张,两千张都快印出来了。
老师傅也夸二人眼明手快,共事得很愉快。
两百本书,三人不过四五就印好了,各领工钱,各生欢喜。
“等开张了,我们定回来捧场的!”巧娘卫兰捧着自己辛苦得来的钱财,笑得嘴角都要咧到耳朵跟了。
一切就绪,穆宜华却也没有着急。她走遍明州城繁华草市集市,选定了十个地方,开始造势。
茶馆酒肆,过客繁多熙来攘往之地。人们歇脚时喝茶听故事,既放松筋骨又振奋精神,一天下来,能换好几拨人。
穆宜华在外头各个场子监完工回到书局,看见穆长青与乔擢英正在整理字画卷轴与盆景。
文人雅客好文墨,穆宜华见过陆阳书局是多么的雅致,便也有样学样,从玉衡当买来些价廉物美的字画装饰。也不消请什么风水大师坐阵布局,穆宜华回忆着相府以往的装扮,指挥二人将字画盆栽摆布得错落有致。
“还有三天我们就要开张了。”穆宜华将箱子里的话本放到架子上,“今日我在外面走了一圈,不少人念叨呢。”
乔擢英过来帮忙,问道:“这回印了两百本,会不会不够啊?”
穆宜华笑了:“这两百本能不能在一个月内卖出去都还是问题,我可不敢多印。我们不像陆阳书局,出名又权威,分店遍布两浙路,凡事还是小心为上,徐徐图之。”
穆长青走过来一把勒住乔擢英的脖子:“你小子对我很有信心啊。”
乔擢英拍了他一下:“你兄弟我,义薄云天!”
穆宜华笑着将穆长青脸上的灰擦去,又抬手要去擦乔擢英的。
乔擢英心中一痒,呆呆地看着穆宜华,没有躲。
“你们两个真是……都长那么高了。”穆宜华收回手笑道,“特别是二郎,汴京初见时,都还没我高呢,如今竟是要我踮脚才能够到头发了。”
乔擢英听穆宜华将这话,眼睛晶亮,扑闪扑闪地看着她,耳根子有点红。
“行了,今日也忙活得差不多了。二郎你先回家吧,等会儿你父母该着急了。”
“嗯……我,我还跟长青说好了,今晚要去和他商量卷三的事儿呢。第三本故事也该完结了,很重要,所以长青想早点开始写。”
穆长青只记得自己要写卷三,却不记得找了乔二郎商量故事情节的事儿,面上茫然。
“哎呀你真是贵人多忘事。”乔擢英打了他一下,“那日在书院里你同我讲的,我都还记得呢。”
“那也行啊,我们一起回家,路上买点腌肉鲜笋,今天我给你们做腌笃鲜。”
明州的春笋很是鲜嫩,三人酒足饭饱,在园子里吹着初春稍显微凉的夜风。石台烛火摇曳,月光皎洁无暇,照得抽芽小树树影婆娑,身姿曼妙。穆宜华躺在摇椅上,望着天边高挂的明月,摇着扇子,哼着瓦肆里时兴的小曲儿。
“哎呀姐姐你唱的好难听。”穆长青丝毫不给穆宜华留面子。
乔擢英闻言一愣,连忙接话:“我觉得很好听啊。”
“那是你耳朵有问题。”穆长青又开始欠揍了。
穆宜华现在躺得正舒服呢,懒怠跟他计较,只使唤他:“洗碗去。”
穆长青嘿嘿一笑,起身收拾碗筷,乔擢英也不闲着,立即起身帮忙。
“二郎你别帮他,让他贫嘴。”
乔擢英还是笑着将碗筷收进厨房,剩下的便交给了穆长青。他走出来坐在穆宜华身边,高大挺拔的少年即使是坐着仍旧如同一棵茁长的树儿,青葱稚嫩却生机勃勃。乔擢英穿着藕荷色的圆领广袖长袍,夜风拂面,月辉落身,真是风流少年郎。
“也多亏你来了,不然我还得担惊受怕,这么些天肯定睡不了好觉。”穆宜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