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是有的,但不可能尽数北上。明州每年都有飓风,淹没田地不可数,储粮每年都是用来救命的。”
二人正说着话,一衙役跑过来,面露欣喜:“大人,小的方才问了米铺的掌柜,掌柜的说可以去柳家看看,他们今年庄子丰收,好多余粮!说是都快堆成山了!”
“当真?”黄知府喜不自胜,他转身向穆宜华告辞,“穆娘子,我就先走一步了。”
穆宜华目送他离开,自己留在原地垂首想着什么,她看了看身边的米铺,抬脚走了进去。
“哟,今日穆娘子自己来买米?长青呢?”掌柜的认识穆宜华,嘘寒问暖。
穆宜华朝他笑了笑,假装无意地问道:“方才我看见黄知府来了,所为何事啊?”
“唉呀别提了,你说这财运有时候就是生好了,你再想赚钱没东西卖那也没办法。衙门要买粮,出价高要得急,只要货好齐全,那就是一锤定音的买卖,我下半年都不愁吃穿了。可是没办法啊,我今年去郊外农户那儿收粮,就那么点粮食还是和去年一样。我都卖给衙门了,那百姓们吃什么?唉,算了算了,我就这点财运,我也认命了。”
穆宜华捡重点:“我听闻今年是难得的丰年,怎么你从农户那儿收来的余粮还和去年一样?”
“不知道啊,他们也是照旧给城里的酒家与我们供米,可数量就还是这个数量。因着打仗,米价涨了不少,还以为能多赚点钱呢……”掌柜的说完这话,立马拍了拍自己的嘴巴,朝着穆宜华笑道,“我不是说发国难财啊哈哈哈,就是……就是随口一说!”
穆宜华没有在意,道谢后便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她细细思忖,别家的余粮都不够,就他们家多得吃不完还能大量地卖出来,真是太稀奇了。
回到家中,穆宜华瞧见巧娘与五爷正在院子里等着她。春儿和二人说说笑笑,巧娘摸着她的肚子满脸笑容。
“穆娘子你回来了!账簿到手,为防止李默通风报信,我们也已经把他捆起来了。就等你吩咐,我们就将他移交官府。”五爷将账簿递上。
穆宜华不过粗粗翻看,便看见了小五和柳昌邑的名字:“多谢你们了,等柳家事了我定好好报答你们!”
“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大家朋友一场,缘分难得。何况他们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我们也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五爷答。
巧娘附和:“就是,宜华你若说这样生分的话,那我们才是要生气的。”
“走私的事情查得差不多了。你们二人行走市井比我有经验,我这儿还有一件事要请教一下你们,明州正店脚店或是酒场去农户那儿收购粮食,会不会比坊间售卖更加便宜?”
“会。”巧娘答道,“卖酒的人都是从衙门那儿买扑来的营生,那是官府的面子,何况买粮食量也大,自然会便宜不少。”
穆宜华又问:“今年明州是不是还不曾买扑过任何一家酒坊?”
“战争连绵,粮食还得紧着前线吃喝呢,哪能都拿去酿酒了?两三年前知府就下令紧缩酒楼买扑,如今整个明州民营酒坊统共也就十几家,其余都归都酒务管辖了。”
穆宜华闻言沉吟,忽然瞬间想通了什么事。
巧娘问她:“怎么?你是打算开酒楼了?那书局怎么办?”
穆宜华摇摇头:“不是我。是柳家,柳家出大问题了。我今日瞧见黄知府各处收粮送往前线。今年秋天明明丰收,但市面上的粮食却还同往年一样,如果我没想错的话,应当是有人或者说是有一批人提前低价收购囤积粮食,为得就是在紧要关头高价卖出大赚一笔。”
五爷蹙眉:“如此说来……他们是想发国难财?前线粮草必不可少,只要量多质好,不管多少钱,官府能承受他们便一定会买去。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等等!难倒……”
“没错,我怀疑柳家向郊外的农户隐瞒了自己失去经营权的事情,仍旧在向他们低价收购粮食,然后高价卖给百姓或是官府。这些年他们必定一直都在这样,所以去年明州之战后他们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囤积粮食,知道现在都无人发现。”穆宜华心中愤怒大过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