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向东翻到第三份文件时,眼神微动。
那是一份加盖宸衡律所公章的实际责任认定文件,上面白纸黑字写着:
“此次破坏事件所涉人员及组织行为,源于鹏石协管服务有限公司旗下合作片区队伍。
而鹏石公司实际为境拓物业有限公司,在沪区域运营外包平台所设‘壳公司’之一,
为规避项目竞标与调度责任压力,所设结构性安排。”
说白了,就是对方自己承认:
整个搞事团队,是从他们内部套出来干脏活的二级人马。
这在业内其实不稀奇。
很多大公司为规避责任,常以空壳公司、临时编制、人力转包等方式操作“擦边业务”。
但能把这些内容写在纸面上、盖上章、递进对手公司手里,
这不是“坦诚”,而是彻底认输了。
随后的一段文字更首白:
“我方将配合撤出,三个月内所有与谨言公司存在业务交叉风险的片区项目。
并暂停相关人员职务,内部整肃视后续进展而定。”
从不提“放人”,
也不提“误会”,
整份文件只表达一个核心意图:不想把事情再闹大了。
不是想和解,是“必须止损”。
会议桌上,文件放完了,赔偿书签完了,代表没喝水,也没多说一句空话。
他临走前只留一句话:
“此次委托是限期处理方案,请贵方理解我们不做口头交流,也不作反陈述。”
翻译过来就是:
我们己经认了,愿意赔了,求你们别再追下去了。
因为他们也知道。
再往下就不是钱能解决的,是关系,会爆线。
这份赔偿,落在很多人眼里,是“终于软了”。
可行业里最先炸锅的,
不是破坏方的同行,而是那些原本想看“谨言出手多狠”的圈内旁观者。
“他们都送人进去了,居然没趁机反手做点事?”
“不是说有后台资源?那怎么还走流程?”
“这种时候不趁乱给对面踩一脚,算什么狠角色?”
但一整个月下来,谨言确实没越过任何一步线。
全程配合警方备案、资料完备、证据成链,
没有擅自调查、没有舆论放风、没有公关引爆、没有私下找人“和谈”。
所有动作,都清清楚楚,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