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妙者,即便前线压力过大,亦可沿米仓道、金牛道有序南撤,凭剑阁天险为最后屏障!曹真当年十万之众,气势汹汹而来,正是被文长这套‘铁桶阵’牢牢挡在秦岭内外,寸步难进,师老无功,后逢天降连月大雨,道路断绝,军心涣散,丞相方能抓住时机,大举反击,成就那场辉煌大胜!文长防御之功,当居首位!”
吴懿的描述生动具体,充满了战场亲历者的细节感,将魏延这位“进攻狂人”鲜为人知的“防守大师”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殿内一片安静,只有他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回荡。
刘擅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听子远一席话,胜读十年兵书!文长真乃国之干城!既有此稳固根基,朕对汉中防务,更添十分信心!”
吴懿拱手道:“陛下明鉴!今文长再镇汉中,有此成熟体系为依托,臣深信其必能不负圣望!臣所请者,乃请陛下拨付专项钱粮,由文长主持,加固、增修各处围戍,尤其傥骆道、子午道等易被忽视之险道隘口。确保各戍军械精良,滚木礌石、引火之物储备充足。并督促各营严守文长旧法,勤练‘坚守待援、依险据守’之术,哨探务求精勤,军纪务求严明!如此,汉中必成金汤之固,令魏贼望秦川而兴叹!”
他最后补充道,“文长性情刚烈,然于守土之责,臣深知其心如铁石,向无轻忽。陛下委以重任,并明示‘固守待机’之略,臣料其必能恪尽职守,为国藩篱!”
“准!”刘擅毫不犹豫,“汉中防务,关乎国运!所需钱粮军械,优先拨付。子远,你司隶校尉之责,亦关乎内部稳定,当整肃纲纪,监察百官,确保政令畅通,使生聚之策无内顾之忧!”
“臣遵旨!必不负陛下所托!”吴懿慨然领命。
吴懿退下,姜维按捺不住上前一步。他身姿挺拔如松,眼中燃烧着继承丞相遗志的火焰:“陛下!蒋令君、费使君、吴将军之论,深谋远虑!然臣斗胆进言,‘生聚’绝非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强兵之道,在于常备不懈!当趁此休整之机,精研战阵之法,革新军械之利,更需广布精干斥候,深入陇西、关中,探察魏虏兵力部署、山川险易、粮秣囤积、将帅动向!唯有知己知彼,一旦陛下所言‘天时有变’之机来临,我大军方能如臂使指,雷霆出击,首捣长安,克复中原!”
他眼中闪烁着渴望,“魏镇北坐镇汉中,威震敌胆。陛下可令其依托地利,遣精干之将,率小股精锐,不时出奇兵,袭扰魏境粮道、哨所、屯田!如此,疲敌扰敌,积小胜以练兵,探敌虚实,保我军锐气!既不违生聚大计,又可令魏贼寝食难安!若南中果有不测,维虽不才,愿领一军,为陛下速平祸乱,安定南疆!”
刘擅看着这位历史上矢志不渝的北伐名将,心中感慨,温言道:“伯约忠勇可嘉,锐气充盈!练兵、刺探、革新军械,皆为当务之急。此重任,便由卿在吴左将军麾下,具体操持。至于小股袭扰之策,甚合朕‘伺机消耗’之意,可传谕魏镇北,由其酌情施行,务必谨慎,勿堕敌诱敌之计。南中之事,朕信庲降都督及费使君之策,伯约之心,朕己知之,且安心在成都整军。”
姜维虽然对不能立刻领兵有些微失落,但皇帝肯定了他的备战思路,并赋予重任,也足以让他振奋:“臣领旨!必竭尽所能!”
最后,安汉将军王平出列。这位出身行伍、沉默寡言的“重门之将”,是防御战的大师,尤其熟悉汉中一草一木。
他说话向来言简意赅:“陛下圣断,诸公之议,臣深以为然。生聚,首要让百姓喘气,让士卒歇脚。汉中防务,吴将军己详述魏镇北之法,精妙绝伦。臣无他议,唯请陛下督促,加固各处围戍之议,务必落实,钱粮器械,一丝不可短缺。各营操练‘坚守待援、依险据守’之术,需常抓不懈,军纪哨探,更是根本中之根本。南中若乱,平乱贵在神速,需用熟地之兵。东吴水军虽利,入我山地则如龙困浅滩,永安陈将军(陈到)足可当之,陛下无需过虑。”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句句切中要害,充满了老行伍的务实。
刘擅看着眼前这几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忠诚干练的重臣,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站起身,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诸卿之言,皆老成谋国,深合朕心!今日之议,甚善!”
他目光扫过众人,一一部署:
“蒋令君!总揽内政全局!督办水利农桑,续修都江堰、山堰诸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调和荆益,选拔良吏,务必使士民归心,仓廪丰实!南中开发事宜,卿与费使君共议章程,选派得力之人,兴屯田,通商贾,取其铜铁盐牛之利,化险地为沃土!”
“费使君!对吴外交、南中防间维稳之策,由卿全权负责!务必使江东暂息妄念,使南中稳如磐石!益州民生,协同蒋令君!”
“吴左将军!大军休整、轮训、军械补充、后勤保障,以及汉中粮秣军需供应,由卿统筹!司隶校尉之责,整肃纲纪,监察京畿,确保政令畅通无阻!伯约所提练兵、刺探、军械革新之事,着其在卿麾下专责办理!”
“王将军!卿久镇汉中,深谙防务。加固围戍、操练守备之法,卿可亲往汉中巡视督导,协同魏镇北,务必使秦岭防线,固若金汤!此乃当前军务第一要务!”
“姜将军!汝之锐气,朕心甚慰!整军刺探,革新军械,乃未来北伐之基,务必用心!”
最后,他看向北方:“魏镇北处,传朕旨意:汉中防务,悉依旧制,加固围戍,精练士卒,持重为上!许其酌情遣精兵小股袭扰魏境,以疲敌练兵,然务必谨慎,严禁擅自大规模出击!朕知文长忠勇,汉中乃国门,托付于卿,朕心甚安!朝廷必有后援,望卿体察朕‘固守待机’之深意,为国守好北大门!”
部署完毕,刘擅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中每一位重臣:“此‘十年生聚’之策,非是怯懦退缩,乃是藏锋敛锷,厚积薄发!
是继承丞相‘休士劝农’之遗志,为最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积蓄那雷霆万钧之力!内修仁政以固本,外备强兵以慑敌!望诸卿戮力同心,各司其职,不负丞相所托,不负先帝之望!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待得天时在我,民心在我,兵甲在我,则王师北指,光复中原,三兴炎汉,指日可待!”
皇帝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充满了穿透人心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那清晰的战略蓝图,那知人善任的部署,那沉稳如山的气度,让每一位在场的大臣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方向感。
“臣等谨遵圣谕!必竭忠尽智,匡扶汉室!”蒋琬、费祎、吴懿、姜维、王平齐齐躬身,声音洪亮而坚定。
而在御座侧后方,一首静默侍立的侍中董允,此刻正深深地低着头,宽大的袍袖掩盖着他微微颤抖的手指。他的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眼前的这位陛下…还是他记忆中那个需要丞相手把手教导、遇事略显无措的少主刘禅吗?
不!截然不同!
那从容不迫掌控全局的气度,那高瞻远瞩提出的“十年生聚”宏图,那对东吴威胁一针见血的预判,那对蒋琬、费祎、吴懿、姜维、王平各人才能与职责精准到位的安排,尤其是对魏延那令人拍案叫绝的任用与制衡——大胆启用其防御之长,明确限制其冒进之险!
这份洞察、这份手腕、这份远超其年龄的沉稳与睿智,还有之前,命令自己和演长持双诏书奔赴前线的果决
董允悄悄抬眼,看着御座上那在舆图前指点江山的年轻身影。阳光透过殿门,恰好洒在刘擅的肩头,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记忆中那个模糊的、依赖丞相的影子,在这一刻被眼前这轮冉冉升起的旭日彻底取代!
“天佑大汉!天佑大汉啊!”董允在心中无声地呐喊,一股滚烫的热流几乎要冲破他的眼眶,“丞相…丞相!您看见了吗?您苦心教导的雏凤,未曾折翼于风雨!他己然…己然振翅凌霄了!”他看着殿中齐心领命的众臣,感受着那不同于丞相在世时、却同样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朝堂气象。
“君臣相得,方略宏远,内修仁政,外固边防…此情此景…此真乃三兴炎汉之兆!丞相…您在天之灵,可以…可以真正瞑目了!”
一滴滚烫的泪水,终于无法抑制地滑过董允的脸颊,迅速隐没在官袍的纹路里。那不是悲伤,是巨大的震撼与狂喜凝结成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