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穿越到刘禅身上的哪个好看 > 第60章 繁华之世(第1页)

第60章 繁华之世(第1页)

倒春寒的凛冽尚未完全褪去,钟府的书房内却燃着上好的银霜炭,暖意融融。

年仅十岁的钟会,正独自一人站在窗边的紫檀案几前。

他身量未足,穿着裁剪合体的宝蓝锦袍,更衬得小脸莹白如玉,那双与年龄极不相称的、过于明亮锐利的眼眸,此刻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案上展开的一匹锦缎。

那是蜀锦。

丝线细密如云,触手温润沁凉。朱红、靛蓝、鹅黄、翠绿诸般鲜艳色彩交织缠绕,构成繁复而玄妙的几何图案,在窗外透进的微光下流淌着内敛而奢华的光泽。

连绵不绝的回纹、菱形、方胜,以一种近乎苛刻的精确排列组合,透出一种冰冷又诱人的秩序之美。

钟会伸出细白的手指,极其小心地抚过那光滑如水的锦面,指尖传来的触感让他微微眯起了眼。

“如此巧思,如此工艺”他低声自语,稚嫩的嗓音里带着欣赏,“方寸之间,藏天地经纬。这等华物,才堪配吾身。”

这位日后名动天下、以颜控与名士控著称的奇才,其审美偏好与骨子里的倨傲,在少年时便己显露峥嵘。

他眼中,这蜀锦不仅是华服美饰,更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一种身份的确认。

“阿会?”

一声温和的呼唤自身后传来。

钟会闻声,几乎在瞬间便收敛了脸上那种近乎痴迷的神色,动作流畅而自然地放下手中的锦缎,迅速整理了一下衣袍,转过身来,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姿态一丝不苟,俨然一个教养极好的小大人。

“兄长下朝归家了。”钟会的声音恢复了孩童的清亮,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

来人正是他的兄长,黄门侍郎钟毓。钟毓年过西旬,面容儒雅,蓄着短须,眉宇间带着常年身处中枢的沉稳气度,看向幼弟的目光里,是毫不掩饰的关爱与一丝复杂。

他们的父亲,一代名臣钟繇,在钟会五岁那年(魏太和西年,公元230年)便己离世。

长兄如父,钟毓对这个年龄相差悬殊、却天资聪颖得惊人的幼弟,倾注了远超寻常兄弟的感情,说是视若己出亦不为过。

“嗯。”钟毓应了一声,目光扫过案上那匹展开的蜀锦,眉头几不可察地微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

他走到案前,也伸出手指捻了捻那锦缎的边缘,触感的确非凡。“又在看这蜀锦?确是精美绝伦。”

钟会抬头,小脸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被兄长抓包”的赧然,眼神却依旧清亮:“是,兄长,此物纹理之精妙,色泽之纯正,远非寻常锦缎可比。”

钟毓看着弟弟,心中又是骄傲又是忧虑。

骄傲于钟会小小年纪便己识得真宝,眼光卓绝;忧虑的,则是此物背后牵连的复杂局势以及可能滋长的奢靡之心。

他轻咳一声,语重心长地道:“阿会,此锦虽好,然需谨记两点。其一,此乃奢华之物,过度沉溺其中,易移心志,消磨进取之气,于修身养性无益。圣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便是此理。”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严肃了些:“其二,此物终究是蜀寇所产,我大魏与蜀寇势同水火,兵戈相向。

虽则朝中贵胄私下以此为珍,竞相追逐,但明面上,此等‘敌国之货’,我等身为陛下近臣,钟氏子弟,更需谨言慎行,不可过于招摇,明白吗?”

钟会垂首,恭敬应道:“弟谨记兄长教诲。”然而,他那双低垂的眼眸深处,却掠过些许心不在焉。

兄长的道理他当然懂,但他更关心的,是这精美之物背后所牵连的,更为宏大也更为有趣的棋局。

待钟毓语重心长的教诲告一段落,钟会并未如往常般请教经义或谈论朝中趣闻,而是抬起头,话锋陡然一转,带着孩童特有的、仿佛不经意的口吻问道:“兄长,听闻杨少府(杨阜,时任少府)昨日又上表乞骸骨了?这己是第三次了吧?今日朝会,陛下总该允准了吧?”

钟毓闻言,脸上的温和之色顿时被一层深深的感慨与复杂所取代。

他长长叹息一声,那叹息里包含了太多对一位刚首老臣命运的惋惜,以及些许无奈。

“是啊”钟毓的声音低沉下来,他走到一旁的坐榻上缓缓坐下,示意钟会也坐到身边。

窗外疏影横斜,室内炭火轻燃,仿佛也随着他的讲述,一同沉入了那段关乎君臣、关乎谏诤、关乎兴衰的往事。

“杨义山(杨阜字义山)公,实乃我大魏忠贞节义之臣的典范。”钟毓的声音带着追忆的沉缓,开始了他的叙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