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穿越到刘禅身上的哪个好看 > 第72章 殿中经筳(第1页)

第72章 殿中经筳(第1页)

建兴十西年八月,成都宫城,偏殿。

窗外的蝉鸣己带上初秋的倦意,殿内却弥漫着竹纸的清气与沉静的肃穆。

刘擅端坐于主位,目光扫过下首。左侧,是年逾五旬、面容清癯的太中大夫尹默(字思潜);右侧,则是年纪稍轻、目光灵动、嘴角天然带着一丝温和笑意的博士李譔(字钦仲)。

侍立一旁的,是秘书郎陈袛与郤正,在稍后些的席位上,跪坐着两位十岁的少年——雍王刘璿与丞相之子诸葛瞻。

尹默,字思潜,益州梓潼郡涪县人。

东汉末年,益州学风偏重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却常疏于章句训诂的严谨,年轻的尹默深感本土学识的局限,毅然负笈远游,前往当时古文经学的重镇荆州。

在那里,他师从名儒司马徽、宋忠,潜心研习古文经学,尤其对《春秋左氏传》倾注了全部心血。

从西汉刘歆的义例阐发,到东汉郑众、贾逵、服虔等大家的精深注释,他无不烂熟于心,竟能脱离原书而诵讲不辍,足见其用功之深,造诣之厚。

建安十九年,刘备定鼎益州,亟需文教人才,尹默因其深厚的学养与荆益兼具的背景,被任命为劝学从事,执掌一州学政。

建安二十五年,他随群臣力劝刘备登基,次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太子,尹默被委以太子仆之职,成为太子刘禅的老师,专门教授《春秋左氏传》。

刘禅继位后,尹默历任谏议大夫、军师祭酒。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大军回师成都,尹默被授以太中大夫之衔,虽无显赫实权,却是朝中公认的经学泰斗。

李譔,字钦仲,与尹默同梓潼涪县。

其父李仁(字德贤),当年便是与尹默结伴共赴荆州求学的挚友,一同拜在司马徽、宋忠门下。

李譔自幼承袭家学,尽得父亲真传,后又追随同乡前辈尹默钻研学问,辨析义理。他博览群书,五经、诸子无所不窥,更难得的是兴趣极其广泛,算术、占卜、医药、兵器、机械等“杂艺”无不涉猎钻研。

李譔性情略显洒脱不拘,言谈好诙谐调侃,故虽才学出众,时人对其评价却往往失之庄重。

在原历史线上,他著有《古文易》、《尚书注》、《毛诗注》、《三礼注》、《左氏传注》、《太玄指归》等,学术上尊崇贾逵、马融,与郑玄之说多有不同。

“陛下垂询经义,老臣敢不竭诚。”尹默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带着久研经典的厚重。

他今日开讲《春秋左氏传》,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择取了几个极具深意的片段。

他讲郑国大夫子产不毁乡校,“子产言:‘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尹默缓缓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政者闻谤则怒,塞言路以自安,犹壅川也,终有溃决之祸。善治者,当容谤言,察其本末,择善而从,如子产之智。”

他讲鲁国曹刿论战。长勺之战,曹刿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剖析鲁庄公前两次提出的应战理由,首指核心在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强调民心向背才是战争胜负的根本。

尹默评点道:“祭神之牲玉丰盛,不若施惠于民;盟誓之辞藻堂皇,不若取信于行。民心所向,方为神佑之本。舍本逐末,空言天命谶纬,无益于国事。”

他语气平缓,却隐隐透出一种对当时流行的、以“代汉者当涂高”为代表的谶纬神秘之说的疏离与务实态度。

刘擅端坐静听,心中思量。

子产的开放言论、重视民意;曹刿的务实精神、强调民本而非天命鬼神

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竟与他脑海中那个现代灵魂所认知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乃至唯物辩证法中重视实践、反对先验唯心的内核隐隐呼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