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默讲毕,殿内一片肃然,余韵悠长。
李譔继续开讲,风格却为之一变。
他主讲《周易》,并未纠缠于卦爻推演的玄妙,而是单刀首入,聚焦于其中昂扬进取的精神内核。
“陛下请看,”李譔声音清朗,带着一丝令人愉悦的活力,他指向侍从展开的帛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辞),此言天道运行,刚强劲健,永无止息。君子效法天道,当奋发图强,永不懈怠。非静守可成,唯动健方达。”
他目光扫过年轻的雍王和诸葛瞻,又回到刘擅身上。
“再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
李譔继续道,“事物发展至极点,必生变化;唯有变化,方能开通新路;新路开通,方可长久发展。此乃天地万物不易之理。墨守成规,畏变惧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终将被滔滔大势所淹没。”
他稍作停顿,脸上那惯有的诙谐笑意浮现,话锋巧妙一转:“陛下,臣观陛下登基以来诸般新政,深合此《易》道变革自强之精神!
昔汉中瘟疫,汹汹如天倾,若依循旧法,或祈禳或避退,恐难挽狂澜。然陛下以‘三祖托梦’示警于前,行雷霆抗疫之策于后,此乃‘应乎天而顺乎人’(革卦彖辞)之壮举!
非陛下仁心毅勇、顺时应变,焉能消弭大疫,活民无算?此‘自强不息’于生死存亡之际也!”
“又如竹纸新术,”李譔谈兴更浓,“竹简笨重,缣帛昂贵,知识之传,如负山行。陛下洞察其弊,慧眼识得左氏秘方,以雷霆之力推行竹纸,惠泽士林,开启民智。更创‘雕版印刷’之神技,使圣贤典籍化身千万,飞入寻常寒门!
此非‘穷则变,变则通’之绝佳明证乎?非陛下锐意革新、勇于任事,焉能有此惠及千秋之业?此‘通变致久’于文教兴衰之机也!”
李譔的讲解深入浅出,将深奥的《易》理与现实新政紧密联系,既阐释了经典精髓,又不着痕迹地颂扬了天子的功绩与魄力。
他生性的诙谐使得这番“马屁”拍得自然流畅,毫无谄媚之感,反显真诚。
刘擅听着,心中亦是思绪翻涌。
《周易》这古老的智慧,强调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强调与时俱进(穷则变)、强调变革以达长久(变则通,通则久)
这些内核,与他后世所理解的唯物辩证法中世界永恒发展、矛盾推动变化、以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点,在精神气质上竟有如此深刻的共鸣。
他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激荡。
两位学者讲毕,殿内一片寂静,只闻窗外隐约的蝉鸣,陈袛与郤正眼中皆露出叹服与深思之色。
刘擅离席起身,向尹默、李譔郑重一揖:“二卿今日所授,非止章句之学,实乃治国安邦、修身立命之大道。尹卿钩深致远,发《左氏》之精微,明人事而务实本;李卿贯通天人,阐《周易》之奥义,倡变革而励自强。字字珠玑,令朕与雍王及诸郎皆获益匪浅,茅塞顿开。”
他语气诚恳,带着对真才实学之士的尊重:“朕有一请,望二卿勿辞。自今伊始,愿二卿每隔十日,便拨冗入宫,为朕及雍王等讲论经史,剖析义理。朕欲常闻大道,以资治政修身。未知二卿意下如何?”
尹默与李譔对视一眼,均看到对方眼中的动容。
天子虚心求教,礼贤下士至此,且所请乃传道授业之本分。尹默肃然长揖:“陛下虚怀若谷,垂询经义,乃文教之幸。老臣敢不奉命!”李譔亦含笑深深一揖:“臣譔才疏学浅,蒙陛下不弃,愿竭驽钝,以报天恩!”
刘擅颔首,目光扫过若有所思的刘璿与诸葛瞻,最后落在那堆积着竹纸书卷的案几上。
殿外秋阳正好,将殿内染上一层温煦的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