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有本识,我们分为两段,第一段依教理证明,有十个教理,第二个依圣言量来证明,提出三个圣言量。
依教理证明当中有十段,这十段当中,一到八是约着有漏的心识,凡夫有漏心识的因果,来安立第八识存在,第九识是约着圣人无漏的心识,灭定有识是圣人无漏的心识,第十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我们先看
第一个、持种心
持种心,第一个“持”,就是执持;“种”,就是种子,也就是我们第八识里面的善恶功能。《成唯识论》论师说,事实上我们从平常的生命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心识中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的一种心识。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说打佛七,当然平常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欢喜向外攀缘,我们内心是不欢喜寂静的,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但是在打佛七当中,我们会强迫自己,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强迫我们这一念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思惟名号的功德,我们思惟这个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名号对我们的生命来说,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能够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经过我们思惟我们所归敬的功德思惟以后,我们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有专注的力量,慢慢地,从第一天到第二天,到了第三天,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的心在安住佛号,就没有困难。
假设我们能够在佛号中有几十分钟安住的寂静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观察一件事。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功能,在专注上是有困难的,专注的力量很薄弱的,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以后,我们专注的力量,增长广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表示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有一种持种的功能,它能够把我们全面的剎那剎那专注的力量,把它累积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有第三天、第四天的专注是来自于第一天、第二天的努力。所以明显的从日常的修证经验当中,我们知道有一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这个明了心识它不造业,但是在前六识造业的时候,它在那个地方静静的记录,去保存前六识所有的功能,把它累积起来。
这样子的心识是谁呢?小乘的论师就回答说“这个就是前六识呀,第六意识呀。”他也讲出一个道理啊,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的火焰一样,蜡烛的火焰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这样子讲,前念引生后念,这样也可以持种,说我第一个念头起的是善念,这个善念结束了以后,又引生了第二个善念,不断地加强广大,这样子的说法是有过失的,大乘论师提出了两点,来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点,所谓的受熏,必须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它们两个要同时存在。说您拿这个手帕去大殿熏檀香,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不能够说,檀香已经消失了,手帕才出现,这个样子不能够成受熏。你这个第六意识去熏习第六意识,这个等无间缘,是小乘的学者共许的,在我们心念当中,前一念灭,引生下一念,前一念已经灭了以后,第二念才生起,你第一念的善恶功能,怎么样熏习下一念呢?它们两个念头,根本就没有同时存在,所以这个熏习意是不能成就的。
第二点,要能够受熏持种,这个心识本身要无记的,它一定不能有善恶的功能,不能有善恶的情绪。而前六识有善恶的功能,它本身不能受熏,也不能持种,也就是说,您今天要能接受别人的熏习,您自己一定是本身没有善恶这样的情绪。您本身有很强烈的善恶,很难接受别人改造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受熏的成立,要和合性,能熏、所熏要和合。第二个这个心识的本身要无记,而这两种功能,第六意识是不能扮演这个角色的。第六意识没有这个功能,当然在第六意识的活动之外,我们可以知道还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它在第六意识造业的时候,它那个不可知的明了性,剎那剎那的把前六识的功能把它给保存下来,而这个就是第八识。这是小乘的学者你应该要同意的,这是从持种的角度证明有第八识存在。
第二个、异熟心
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到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有情众生的流转,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一念的无明,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识,它本来的性质是不欢喜寂静,喜欢动,喜欢向外去攀缘。
这个攀缘心就是无明,无明就缘行,造这个业,可能是善业,可能是恶业;行缘识,这个行就会去熏习这个第八识。那么这个识,佛陀在《阿含经》中,没有明显说它是第八识,佛陀只是说,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存在,这个叫“识”。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是它是持种性的,它能够把前面的业性,都记录下来,由行到识就是持种。但是这个识到名色,佛陀在《阿含经》上说,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能够创造一期的名色,善业创造天的名色,尊贵的名色,也可能是罪业的因缘创造三恶道痛苦的名色。这个识到名色,正是异熟心,所以从十二因缘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有一种异熟的功能。
这个异熟的功能是谁呢?当然不是前六识,因为成就异熟性,它本身一定是无记的,要把善恶业的业力变成果报,这个心识本身是一个无记的,它不能加强,不能增加它的功能,也不能减少它的功能。所以从十二因缘当中的识缘名色,我们知道有异熟的功能,而这个异熟的功能,一定是无记,那只好说是第八识,这是从异熟心的角度来安立。持种心是约因相,异熟心、三界趣生体跟有执受,是约果相,果相的建立。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我们从三界六趣生命的这个自体,这个体得到依止处,说我们这个三界的生命,明显的是有一个依止处。说我们人有一个房子住,所以我们这个人,它的生命得到保护,风吹雨打日晒,这个生命能够相续下去,我们在三界当中一期的身心世界,它也有一个依止处,怎么知道呢?说你是一个人,但是你这个出家这个修行,聚集一个广大的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应该不只是人,应该是天的果报,或者是极乐世界的果报,但是你现在还只是个人。可见得我们的这个果报体,有一个趣生体,它把你今生的生命给执持住了,当业力还没释放完之前,你的果报是不能改变的。这个三界趣生体,一定是要有普徧性,普徧三界。前六识不能普徧,前六识在无想定的时候不活动,所以它不能当三界趣生体,而事实上三界趣生体是存在的,所以那个三界趣生体也只能够说是第八识,从这个三界趣生体,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
第四个、有执受
这个受就是我们明了的心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是有“受”&nbp;可能是乐受,可能是苦受,也有可能是捨受,乃至于无想天的天人,它都有捨受,除了阿罗汉灭尽定,一切法不受以外,凡夫的心,都一定有受。这个受的功能,当然是由心识发动出来的,是一个心所有法,在三界当中的有情众生,都有执受,这个执受是谁呢?因为前六识是不能普徧三界的,所以当然是第八识。
从我们的一个生命体当中,能够发挥的这种感受,可知有第八识存在。因为在无想的天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第六意识不活动,他的内心还是有受,这个受是谁发动出来的?当然是离开了前六识,还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它表现那个受出来。所以从有执受,也可以知道第八识的存在。这个地方是讲到因果的形成,因跟果的建立这部分来说明。这个五、六、七、八是约着因果的相续,它的因果生起以后相续下去。
第五个、寿煖识
这个“寿”,指的是寿命;“煖”&nbp;指的是温度,身体的温度;“识”,就是了别的功能。佛陀不管在大乘小乘,都讲到寿、煖、识,三者互相的摄持,所以这三个当中有一个,两个就会存在,寿、煖、识互相摄持。当一个有情众生在睡眠熟睡而不做梦的时候,第六意识是不活动的,这是小乘共许的,但是你摸他这个身体的温度还在,温度还在,他有这个煖就是有寿命,他的寿命没有失掉。表示他在色身当中,还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在活动,否则不可能有温度的。而且他能够从梦中再醒过来,这样的一个识是谁呢?第六意识它不作梦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活动的,那个心识当然就是第八识。从寿、煖、识的相互摄持,也知道有第八识的存在,使令这个补特伽罗的有情的生命能够相续。他虽然睡觉,但是他不会死掉。
第六个、生死时心
这是讲到这临命终的相貌,《唯识学》上说,我们临命终有三种心识的相貌
第一、明利心。这个明利心就是在我们临命终之前,第一个阶段我们的心识是非常清楚分明,这个时候,我们一生的善恶业,都会起现行,就像看电影一样。所以明利心的时候,有些人会惊怖,有些人会感到安祥,因为一生的善恶都起现行,所以临终的关怀这是关键点,临终助念不只是念佛。临终的助念是临终的时候,有安慰、开导,使令帮助他生起正念,这是关键点,而这样的一个工作,一定是在明利心的时候,要赶快完成。
所以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一定是在明利心。因为我们讲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我们如果在明利心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栽培一个强大的念头,就算他有罪业,他那个念头的力量,他的念力特别强,能够随念往生,这个念头先带动他过去的善业,先得果报。所以这个明利心在修行人是最重要的。
这个明利心假设没好好的利用,等明利心过去以后,就到昏昧心。第六意识开始昏昧状态,就像蜡烛开始开始这个火慢慢的消减了。他也知道自己要死亡了,第六意识的明了心,慢慢、慢慢地退失掉,退失到最后就是“梦觉”。生死时心指的就是梦觉,梦觉的时候,第六意识完全不活动。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随念往生了,您再给他开导什么道理,都没有用了,因为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已经消失了。
第六意识的了别消失,它对六尘境界,不能有任何接触了,对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完全不能了别。但是他还没死亡,在他的躯壳当中,还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存在,它摄藏你的无量无边的业力。这个时候,也只好随业往生了。就是说,如果你是善业要起现行,要依止善业而得果报,善业的体性是轻飘的,你身体的温度,会从脚部开始冷起,温度从脚下,一直往上沖,往上它是往上离开的。假设你是这个罪业要起现行,罪业是沉重的,这个时候,你身体的温度,会从头部开始冷起,就是往下墬。我们从这个身体温度的变化知道,这个时候,前六识是进入梦觉了,而他的色身当中,还有心识在活动。这当然是第八识了。就是从这个生死时的时候的梦觉,可以知道有第八识存在。
第七个、缘起依
这是大乘论师,引用《阿含经》,佛陀在《阿含经》讲到缘起依,什么是缘起依呢?佛陀说诸比丘啊!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识,识缘名色,创造一个色心的果报,而名色的活动,也会缘识,这个色心的造作,也会创造一个心识,说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这个识消失了以后,名色也会消失了,名色不再造有漏业力以后,这个识也会消失,此无故彼无。我们这样子讲的话,说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识是什么?我们姑且先不提,说是名色,这个名它是一个有精神作用的了别性,当然这是第六意识,这是大乘论师同意的,这个色,当然是你的色身了,两个合起来,就是一个人一期的身心果报。
说有一个心识会创造这个名色,由这个识的因缘,而生起名色,而这个名,已经是第六意识了,但这个识是谁呢?你不能够说,第六意识又生起第六意识,那就不合道理。所以一定是离开了第六意识,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它能够创造名色。而这个名色的造作,依止这一期的果报造作,它又创造新的一个识,形成缘起法,互为因缘。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你,所以创造了他,因为有他,又加强了这个你,使令有情众生,不断的流转下去。所以这个识,就是第八识,从缘起的依当中,我们知道有第八识存在。
第八个、识食体
这个食,就是一个资养色身的功能。就是说佛陀说这个有情众生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补特伽罗的有情众生,他一定有这个食,才能够使令色身相续,这个食有四种食
段食我们欲界吃的饮食,它是分段的,有渣的,我们要把它放到嘴巴嚼一嚼,把它排泄出来,叫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