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食我们虽然没有吃它,但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也可能是假藉眼识的因缘去攀缘色尘,或者耳朵去攀缘声尘,我们去攀缘我们所欢喜的境界,虽然我们三天没吃饭,但是色身还是非常的光彩康健。这是什么食物在资养我们呢?就是触食,就是这个心识的了别功能,跟你欢喜的境界接触,你欢喜的境界,有资养你色身的功能,叫触食。
思食思食就是希望,说一个有情众生身心的果报,有很多的苦恼,有很多的病痛,老病的一个障碍,但是他的色身还能够维持下去,他不会死亡,他的病痛也不会太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有希望,他对来生有希望,他知道今生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对他来生是一个大功德的相貌,心中有希望,这个希望对今生的果报体,也有资养的功能,这叫思食。
识食识食就是执持意,就是我们这个心识有执持色身不坏的功能。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在地狱中受刀山、油锅的苦恼果报,他当然没有饭吃,他的生命当中也没有快乐的境界好接触,他也没有希望,他今天死了,明天还要受果报。但是他的色身,不会死亡。因为他有识食,地狱众生是以识食来生存。当然要扮演识食体,要有执持色身的功能,那就必须有普徧性。这个普徧性,当然是第八识,所以这是讲到识食体。这个是讲到这个有漏因果的相续,来建立第八识的存在。
第九个、灭定有识
这个灭定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的灭尽定。说这个阿罗汉他今天要去托钵,突然遇到下雨,下雨了,他不想出去就入定了。入定之前要咒愿说是我这个打板的时间,就要出定。他咒愿以后,他就入定,内心当中从最初的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超越到四空定,最后入了九次第定,一个非常高深的禅定。这个时候的在这个灭尽定当中,前六识完全不活动,一个全徧休息的境界。这个时候,僧团发生了纠纷,不和合,就离开了,就没有打板了,没有打板,等到几个星期以后,大家又和合,又回来了,又打板了。打板了,这个阿罗汉就从禅定出来,这个时候,阿罗汉没有死亡,他入了灭尽定,心识没有活动,但是他的色身还是在。
这样子讲,灭尽定是前六识不活动,这个小乘的学者是共许的,为什么第六识不活动,他不会死掉,还能从禅定出来?可见得在灭尽定当中,还有一个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的心识,在支持他的色身存在,而这个心识正是第八识,就是“灭定有识”。阿罗汉的灭尽定,不是完全没有心识,他不是一个死人,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他只是比较粗的心识不活动,他的微细的心识照样在活动。而这个微细的心识,正是第八识。这个就是“灭定有识”。当然这是一个圣人的心识,那就不是凡夫的心识,这是一个圣人的第八识。
第十个、染净心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的意思是说,生命体的凡圣是由内心的染净安立的。说这个人是一个圣人,是因为他有清净的心;他是凡夫,他有染污的心。这个地方的第八识就扮演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染净心不能约第六意识安立,否则会有严重的过失,怎么说呢?我们是一个凡夫,但是仰仗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能够去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当然主要的是归依法,我们这一念心能够随顺佛陀的清净的圣言量去活动,我们这一念心可以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生命各式各样的现象,它都不是自性有,是因缘而有,因缘有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是剎那剎那变化的,所以从本性上来观察,它是毕竟空的。
这样子的观察,就能够把我们凡夫的心境,就从这个有漏的杂染的境界,就带到了一种相似于圣人的一种圣境里去了。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平常没办法到达。但是我们也能够带相观空,假藉语言、文字的引导,也能够类似于跟这个真理少分的相应,但是您还是一个凡夫。反过来说,一个初果的圣人,他断了三界的见惑,但是他还有三界的思惑。初果的圣人到外面托钵的时候,遇到染污的境界,还会起贪爱的烦恼。当然这个圣人内心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只要稍为如理作意,他烦恼就停止活动,他心中有那种对治力的,那不同。我们对烦恼没有抗拒,那是不同的。他虽然暂时的,圣人也会暂时的起烦恼,但是说还是圣人。
所以这个染净心,以第六意识来安立是有过失的,因为第六意识,也可能假藉善因缘的引导,生起圣人的心,第六意识也可能会有这个染污的因缘的诱惑,暂时生起烦恼。但是这不足以作凡圣的判定,凡圣的判定,是以第八识的有漏种子的断除来安立的,一定是业的种子断除。你暂时生起善心,不表示你就是圣人,一定是要断烦恼才算。所以假设不安立第八识,这个凡圣的安立就有困难,凡圣就会混漤,这个染净心就没有一个判定的标准。所以从这个地方,第八识的建立就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是讲到,《成唯识论》依止这个教理,十种的义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第八识的存在,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它影响到我们对于这个涅槃的认知。待会儿我们会说明,这个地方《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非常的认真,大乘论师对第八识的安立,非常慈悲、非常认真、详细,剖析它的存在性。因为这个地方对你的成佛之道,有很绝对性的影响,您认为有第八识,跟不认为有第八识,对你未来的果证,有很大的差别,你成佛之道,会不会有障碍,这个地方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们再看下面的依止圣言量来证明。前面是根据义理,我们再看底下的第十一面(《补充讲表》)。佛陀是不是有亲口的说出这个第八识的存在呢?当然义理上,我们认知说是有,但是我们也想看看佛陀的圣言量,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明。《成唯识论》当中引出了四种圣言量,我们这个地方,先引出三种,来跟大家互相学习。
第一个是《大乘阿毗达摩经》,佛陀在经典上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说佛弟子,你们要知道,在我们的现前一念的心识当中,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它扮演什么角色呢?“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它能够做你无始劫来,所栽培的这个“界”(这个“界”就是种子),您这个善恶的种子,跟一切法,这一切的现行果法(这地方指的是一期的身心果报),果报的依止处。这个心识,它能够做你的种子,跟一期果报的依止处,有一个心识是这样的心识。“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因为有这个心识的存在,所以就有所谓的诸趣的流转,也有所谓的清净涅槃的证得。换句话说,假设没有一个心识来持种、来异熟,这样子,有漏的因果,跟清净的功德,就不能建立。
说他这个人为什么流转生死,因为他累积很多的罪业。这个人为什么成就阿罗汉,因为他内心当中,点点滴滴有无漏的戒、定、慧的功德。我们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苦集灭道,如果没有第八识的建立,四圣谛不能建立,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杂染的苦集的因果,灭道的清净的因果,一定是有第八识的持种跟异熟,才能够使令染净的因果建立,染净因果的相续。所以讲“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从这段经文,佛陀明显的说到第八识存在的。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外道也说这个生命有一个依止处,有情众生的色身跟内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离开了这个剎那、剎那的身心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那个我叫什么呢?叫神我,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的。佛法的第八识,跟这个神我是不一样的,这个神我是不生不灭的,它不受熏的;你造了善业,神我还是这样,你造了罪业,神我也没变化,这是不合乎道理的!佛法建立第八识,它是受熏,就是你造了善业,第八识就会有变化,它会有变化,善的功能会增长;你造了罪业,第八识也会有变化,罪业的功能增长。它受熏,剎那剎那受熏,剎那剎那变化,这个地方的依止跟外道的依止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是说,说我们在这个修行是点点滴滴的,的确是急不得的,修行五年、十年,这是很浅的功夫。这个修行,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好。第八识,当然第八识不会去拜佛,第八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前六识的眼识,第六意识夹带眼识,去看八十八佛的本子,或者你背下来,完全是独头意识在拜佛,独头意识推动着身口去拜佛。第八识,它不造业的,它就在那个地方,把你整个拜八十八佛的所有的功能,从头到尾,全部记下来,你要打妄想,它也把它记下来。你今天拜八十八佛,明天拜八十八佛,拜了三年,一千部,第八识全部记下来。它是这样子的,就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你所造的善恶功能,第八识都把它给记录下来,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它就把你今生所修的功德,全部表现出来,当然我们造的罪业,它也表现出来。
所以一个人他会堕落,他也不是一下子,不是第六意识造业,马上堕落,不是的;说你今天造善,马上生天,也不是的,它是点点滴滴的它是受熏持种的。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第八识的存在性。
再看第二个《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讲到说有一个阿陀那识,这个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它能够执持我们这个内在的种子。但是这个阿陀那识的明了性是甚深细,是不容易去了解它的存在的。它摄持种子是一个怎么样的相貌呢?“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个阿陀那识它在保存种子的时候,它不是常一不变的神我,它就像急速的水流,剎那生剎那灭,虽然生灭,但是又相续,虽然相续,可也是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
这样的一个心识的活动,基本上,“我于凡愚不开演”,我对于一般的凡夫,还有钝根的二乘人,我是不为他讲这件事情。佛陀为什么不讲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重要的理由,“恐彼分别执为我”。佛陀恐怕二乘人,你跟它讲阿陀那识的相貌,他把它执着常一的我。这样子对二乘人来说,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害。所以佛陀为他讲只有前六识,他起码能够把第六识停下来,入灭尽定,成就偏空的涅槃。有些人你跟他讲第八识,他反而执着是常一的我,而流转生死,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是有害。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成唯识论》乃至于整个《唯识学》,对于第八识的存在,这个论点是花了很多的时间跟小乘的论师在辩论。就是我们佛弟子对涅槃的看法是有差异的,《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陀在经典当中,安立很多贤圣的阶位,说他是初果,他是二果、三果、四果,佛陀说这个菩萨是初地、二地、四地。这些贤圣的差别,当然我们讲贤圣的差别,我们俩个见面,不会说,你一天拜几部八十八佛,我拜三部,我拜两部,那你是大乘,我是小乘,不是这样子的。就是这个贤圣的差别他不是在有为法的差别,就是说你对涅槃是什么看法?您对真理的看法是什么呢?这一点会影响到你成佛之道一个果证的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种性?那这样子就兹事体大了。
小乘的学者不相信第八识,对自己的伤害是太大了。我们不相信有第八识,那当然就只有前六识了,那前六识我们不断地依止教理来观察第六意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来观察第六意识,我们会发觉,第六意识是没有价值的,是攀缘心。所以,小乘学者会把所有的心识全部停下来,就是什么是佛?佛是一个没有心识的一个东西,就是佛陀是没有明了性的,就是偏空涅槃。所以智者大师讲小乘的涅槃是灰身泯智,色身消失了,他的心识活动也停止了,那这就很严重了;这就是一个补特伽罗,他本来还有心识,修证了以后,进入到一个没有心识的状态。
但是在大乘经典就不是这个说法,大乘认为佛也是有心识。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大悲心,就像月亮一样,昼三时、夜三时地在观照一切的有情众生,谁跟佛能够感应道交呢?千江有水,你要把这个平静的水准备好,佛陀的月亮就印在你的水上。所以说,在整个大乘当中,我们讲归依佛,讲感应道交,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假设佛是没有明了性,那我们怎么跟佛感应道交呢?所以大乘认为,心识本身是不决定的,不能把心识消灭,第六意识的杂染,但是第六意识也可以转成清净,转识成智。
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心识的看法是心识是我空、法空,是无自性,它可以善,也可以恶,它随顺于不觉,那它就创造烦恼障、业障、报障。心识假设随顺于佛法的启发,能够觉悟业果,它就能够断恶修善;它能够觉悟到空性,就能够解脱生死;它能够觉悟到佛性,就成就佛道。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心识的看法是认为它无自性的,不能把它判定它是绝对的恶,而完全地消灭,不可以的。所以简单地说,大乘佛法对于涅槃是认为,一个人入了涅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说小乘的学者这个心识跟空相应以后,这个心识不能活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定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要做选择。
大乘的佛法是认为“菩萨清凉月,长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这句话跟前面的话内涵就不一样。“菩萨清凉月”,菩萨的那念明了心,就像晚上的月亮地大悲、慈悲,不会给人家一种压力,但是他的心识是怎么回事呢?“长游毕竟空”,当然是讲自受用。佛的他受用呢?“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他随时跟你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方是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的心识当中,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能,而这个心识这个瀑流、这个水流,它会不停止地流转下去的。当然到成佛以后,这个水流就是一个平静的水流,摄持无量无边功德的平静水流。
第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