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七&nbp;因果法喻门
这一科《成唯识论》所安立的名字叫“因果法喻门”,我们把标题作一个解释,先解释因果。第八识是一个初能变,它现前这个剎那剎那的一个心识,是一个“藏”。“藏”在因地上当然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在果报上,它执受一期的果报,所以它也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同时是一个因,同时也是一个果。这个法喻门,这个法就是义理,讲这个道理。喻就是譬喻,把道理用浅显的譬喻使令我们了解,叫喻。法喻双举,这样子能引导我们去看到生命的真相,通达诸法实相,所以它是一个门,就是说透过法喻的双举,使令我们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以它有通达义,叫门,因果法喻门。
首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这初能变在有漏位,叫阿赖耶,叫藏识,它是断灭的呢?或是常住的呢?凡夫的思想是对立的,它不是断就是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论师怎么回答?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说是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这当中我们可以用恒跟转这两个字来说明阿赖耶识,这个“恒”是发明这个世俗谛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个“转”是发明胜义谛的道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说明这两件事情。这以下详细的说明。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说明这个“恒”。“恒”就是说这个初能变,它从无始劫以来是一类相续的,这一类相续,指的是它是无记性,它永远保持无记性,它不造善也不造恶。那么“常无间断”,其实这个“恒”就是指“常无间断”的意思。它的功能是一直相续的,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您晚上睡觉,这个初能变都是相续的。常无间断开出来有两个部份
第一个讲果相“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生命的一个根本。说我们今天是一个人的果报,我们依止人的这个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造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业,但是我们的果报体还是一个人,没有到天上去得果报。这表示这个第八识有一个恒常执持我们一期果报的功能,它这个果报体被执持没有间断。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只要业力还没有释放完全,它对这一期的果报就有一种恒常执持的功能,使令果报不会间断。所以说它在果相上有执持一期果报,使令这一期果报不失不亡的功能。这是它“恒”的第一层意思,在果相上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其次在因地上,“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的体性特别坚密,能够执持无量无边的种子,使令它不失不亡。只要我们前六识一动,这个就是一个业性了。这个业它就把它保存下来,永远不会失掉。除非得果报,否则在得果报之前,这个业性是不会消失掉。
这个中国的孔夫子实在是了不起,他能够传承中国的这个道统,把这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个道统、这个周礼继承下来,而且把它发扬光大。他用仁,仁爱的思想去充实了礼。因为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是孔夫子发现所有违背礼的人都是士大夫,都是一个通达礼的人,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是士大夫,不是那些没有读书的农夫。孔夫子就思考一个明白礼的人,他反而做出僭越礼,这当中有问题,所以他提倡以“仁”为本,就是一个礼的推动,一定要有一个爱人的心,假设我们今天没有一个爱人的心,这个礼就被漤用了。这个仁的精神表现在君王就是忠,表现对下就是慈爱,所以他从这个仁开出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等。孔夫子这样子当然是很大的突破,把中国的这种文化的思想,这种表面上的礼节,用这个慈悲心的仁,一种爱人的心情,把这个礼充实了,使令这个礼更有生命力了,更务实了。
相信孔夫子不是历史上的偶然,绝对不是说今生才有生命,他就有这么高的智慧,说是“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多生多劫熏习的串习。说是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一个人他今生有这么大的善根,他一出家就欢喜拜佛,欢喜打坐,他一出家就欢喜研究戒律。这是怎么回事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阿赖耶识它有一种相续保存您多生多劫善根的功能,今生只是您过去生的相续,不是今生才学习的,这个是讲这个第八识在因地上恒常相续的功能。它把您过去善恶的功能,全部保存下来,在您今生的一念心识当中表现出来。这是说明这个“恒”,不管是果报的相续,不管是因地的相续,这个第八识有这种从无间断的功能。这样子当然就构成了因果的相续了,这是讲世俗谛。再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地方是发明这个胜义谛,这个转就是说这个初能变的第八识,是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是有变化的。从果报上来说“因灭果生,非常一故”。这因灭果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从粗分来说就是我们前面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我们前一生可能是一个天人的果报。天的这个五蕴,一种尊贵的有堪能性的色、受、想、行、识,结束了以后,变现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是表示“因灭果生,非常一故”,生命的果报体是会变化的。假设从细分来说,它每一个剎那都是在变化。比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您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您形容的是您前一剎那的身心世界,您话讲完的时候,又是下一剎那,这种快乐的相貌可能是增长了,也可能减少了。所以说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它是顿生顿灭的,它是非常一故,它不是恒常不变的自性,它是有生灭相的,这是从果报的这个“转”。
再看这个因地上的“转”,“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内在的功能,善恶功能它能够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能够改变,虽然我们今生传承了过去善恶的累积的一个功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靠今生的努力来改造它。
中国的古书说了一件故事清朝有一个秀才,这个读书人是有德行的人,他准备要去考举人。他是一个贫穷秀才,在古时候十年寒窗苦读,他就到人家读书的地方去读书,早上从家里面到读书的地方,晚上再从读书的地方回到家里面,这当中要经过一个神庙。因为这个读书人他有德行,他走过神庙的时候,这神要站起来,这个威德召感神站起来。
一两天还无所谓,经常这样子走,神就不耐烦,不耐烦它就给它的信徒说,晚上托梦说你要想办法把我前面砌一道墙壁,他说怎么呢?这个读书人经常走来走去,我站来站去很不方便。好吧!既然神这样交代,信徒就去筹备钱,墙壁砌到一半的时候,神又托梦说不要砌了,把墙壁打掉了。怎么回事呢?这个秀才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件损阴德的事情有夫妇要离婚,他去为人家证明离婚这件事情,使得家庭破碎。他损了阴德,他现在走过去,我不用站起来,因为他的威德丧失掉了。
说是“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现在的功能就是不决定的,事在人为!说您今生“书到今生读已迟”。我今生听闻佛法都听不懂,没关系,阿赖耶识是受熏的,它本身是无记性的,它本身没有善,它本身不是聪明也不是笨,就是您肯努力它就会改变。您过去生的善根很钝,今生您愿意努力,您的内心当中“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您的功能就能够增长广大。您前生很精进,您今生善根很强,这件事也不决定,您要是骄慢懈怠就会退步,就会退转。
所以说第八识在持种的时候,也是在因地上,也是剎那剎那变化,“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是这个意思,它在因地上的持种也是变化相的。当然,这个变化就是说明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我空、法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也看出这个消息。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这一段是总结了前面的内涵。“恒”是遮止断灭见,说明因果是可以相续下去,不断灭的,那“转”呢,又表示不是常见,生命是由因缘生的。譬喻讲是个暴流急速的水流,一方面恒常相续、一方面前后变化。因果道理是法尔如是,不是上帝创造的,只是三世诸佛发现了这个道理而已,因果的道理,“恒转如瀑流”,它是法尔如是的。恒转如瀑流,这一段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若要详细,《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
当然,在空性方面呢,《唯识学》讲空义,与中观及小乘的学派是一样的,“我等同入法性”。但是讲“转”的时候、讲“恒”的时候,讲因果的相续,则《唯识学》讲因果法则讲的详细,比中观讲的详细。我们后面会讲到十二因缘法,从唯识的角度探讨十二因缘,那讲的非常深入、非常详细,这是《成唯识论》的因果法喻门。关于这一点,我们看注解的部分,祖对于这一段的开示做个说明。这大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说明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
“譬如暴流”,《成唯识论》以水流来说明初能变的心识,说是前后相续。这个水流当然是相续的啦,前面如果水流被倒了墨汁了以后,被染污了,它就会相续到下一个生命;如果这个前面的水流放了干净的东西,它也会相续到后面的生命。您今生造了善业、今生造了恶业,这种罪业、善业的业性,一定会流到您来生去的,它不会失掉的。
“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每一个剎那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相、是一个接受、它等于是一个果报相,它接受前面的因地了;但是它对望未来来说,又是一个因地,所以“故非断常”来说明这个心识。这个暴流有三层意思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的水流当然是生死的根本,“恒转如瀑流”,这个水流只要一天不停止,我们三界的流转就不会停止了,所以阿赖耶识,事实上就是我爱执藏、是根本无明。这个“漂”跟“溺”是不一样,假设阿赖耶识是释放善业,在人天中得果报,叫做“漂”,虽然在生死大海当中,但是您的是可乐的果报,你的鼻孔能够呼吸;如果阿赖耶识释放的是罪业,叫做“溺”,就沉到大海里面去了,是刀山油锅的痛苦。“能漂溺有情故”,有这一层意思叫水流。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当中又说明第八识,不间断的意思,前六转识是间断的。像波浪一样,有风的因缘,波浪才活动,没有风的时候波浪就不活动,但是不管有没有风,水流都是不断的流动。我们不管第六意识造不造业,阿赖耶识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它都是剎那剎那的在活动,从相续的活动,也可以知道说是“恒转如瀑流”。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