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也谈过一个观念,“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成败这件事情,不能来判定你生命的得失,成败的因缘是牵涉到整个复杂的众生的共业,连佛陀都不能主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要灭亡,在这个世间上消失掉,佛陀都没办法。但是就是你的因地的时候,你曾经用善良的心识,肯努力地把这件事去做完,而这样子,留在你心中的一种善良的痕迹,这种善业功能的增长,这才是真实可贵。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这个偈颂,来引导我们去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是说这个道理,这样子,就把这个所变现的万法,汇归到一念的心识上去。好,我们再看:
戊二、广释外难。
前面是发明正义,这以下,就解释二乘跟外道对道理的问难,分三科: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这个外道就问难说,如果一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心外的境界可得,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的心识?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就是,我的善心、恶心的生起,是由境界的刺激才生起,如果外境是不存在的,怎么会有这些心识呢?说是“万法唯识”,一切法是心所变现,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就好像是说,上帝创造了万法,谁创造了上帝?外道就紧接地问,你说唯识的论者说心识创造万法,那请问心识是怎么有的?提出这样的问难:“分别由何难”,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看这个唯识的论师怎么回答?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有关心识的来源,当然唯识的学者也是要随顺因缘观,说心识也不是有自性,它也是由因缘所生。这个因缘所生有两个因缘,前半段的偈颂,“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过去生有各式各样的造业,所以今世当中会留下各式各样的善恶的功能,就是过去的业力的薰习。第二个,“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就是今生的分别,你今生又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也会对这个你的心识的善恶功能有所影响。
我们把这个偈颂简单地消文一下。说是从过去的业力来说,是由一切种识,就是我们第八识当中有这个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如是如是变,这个变就是由种子而变成现形,或者说由生位转成熟位,叫变。因为这样的变现的情况,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我们心中的功能,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禅定,有些人喜欢布施,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所以讲如是如是,说明这个情况是很多差别。第二点,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你过去的造作,还有你今生的现形的互相支助,展转力,就是这个前七转识的现形互相的帮助,彼彼,就是种类繁多的,有各式各样的心识,就这样子的生起,彼彼分别的心识就如是地生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先说明这个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这以下的正宗分分两段,先看第一个,过去的业力: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我们这个第八识当中,它这个无量劫的生命,它累积了很多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心中,不断地薰习生长,乃至于成熟,就从种子转成现形。就是说,我们虽然出了家,但是我们如果经常地观察我们这念心的活动,我发觉我们的心还是有很多的相貌,就是有时候我们这念心跟这个三宝的境界相应,有各式各样的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但是有时候要是我们遇到这个逆境的刺激,心中也有些贪、瞋、痴的烦恼。
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这样的功能呢?“分别由何难”,说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当中,曾经在三宝的境界造作很多很多的业,在三宝的境界,礼拜、赞叹、供养,所以留下了一个很善的功能,留下来,所以我们今生还是愿意不断地去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有这样的善根。
但是我们过去生,可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造作很多很多的杀盗婬妄的业力,而这样的每一个造作的剎那,也留下了这种邪恶的功能,所以我们今生也继承了过去的功能,我们虽然出了家,在烦恼没有断除之前,偶尔也会生起烦恼的活动。而这个心识的出现,都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对某一件事情的造作,所留下的一种功能,这种等流性。就是第一个因缘,其次: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我们今生,得到这个果报以后,我们依止这个果报的这个所谓的现形,当然这个现形是前七识,主要的是第六意识,这个了境能变,它夹带了前五识,广泛地作一些善恶的造作,使令彼彼分别心而得生起,这个是讲今生的造作。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也不必靠外境的因缘,第一个是内心的功能,第二个是内心的造作,这个分别心就会出现。好,这一段我们看附表第十六,我们把这个观念,根据《成唯识论》把它作一个说明: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一)总标四缘引生
附表第十六——心法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总标四缘所生,就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引生的。四种因缘,
第一个是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先看第一个亲因缘: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要成为亲因缘的条件,它必定是个有缘法,这个法是由造作了因缘而生起的,它不能是一个涅槃寂的法,它一定是一个有为法,这个法,它有什么功能呢?“亲办自果”,它能够成就自类果报的功能,能够去成就、去招感自类的果报。“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当然亲因缘,种子引生现形,它这个种子当然是现形的亲因缘,现形又生起种子,所以那个现形对望了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种子,在这个偈颂当中,从偈颂的本意来看,就是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由于很多善恶的造作,留下很多的功能,这个是我们今天有这个内薰的一个亲因缘,这个种子,这个亲因缘。第二个所因缘: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第二个,心识的生起,还有一个所缘的境界,这当中有三个条件,什么是所缘缘呢?“谓若有法”,这个法必须是一个有法,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不是龟毛兔角,是一个存在的法。第二个“是带己相”,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自己的相貌,换句话说,它不能在种子位,应该是在现形位,它要现出自己的相貌,带己相。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必须是在心识当中所思虑跟所依托的境界,你既然是一个所缘缘,当然你一定要表现在你心中的影像,当作你内心的依托处跟思虑处。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这个相分就是所缘缘,这个疏的所缘缘就是我们叫作本质相分,就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境界。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水,这个水,本质相分就是所有的人道的共业把这个水招感出来,但是每一个众生去看这个水,出现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影像是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水,那颜色啊、或者他去尝这个水,这个味道特别甘美,这个有罪业的人去喝水,这个水会比较苦一点。就是说,这个影像相分就是你正式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别业的影像。所以这个疏的所缘缘,不是我们能够攀缘的,那是众生的共业,那真是的、我们能够去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影像相分,个人的别业所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影像,当然这个时候只是探讨业力,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心的,是第一剎那,出现在你心中影像的第一剎那,这个叫作亲的所缘缘。第三等无间缘: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心识的活动,第三个因缘要等无间,就是“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前际,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间隔,前一念灭,后一念就生,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我再讲一次,前一念的灭,对于后一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
比如说我们去看医生,医生只有一个,那病人有三十几个。第一号去挂号了,坐在那个看病的地方坐着。这个第一号的离开以后,把位置空出,这个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第二号的人能够出现,能够坐在位置上,除了他自己有这样的意愿以外,那第一号离开,这也是一毎因缘。第一号不离开,你第二号不能坐上去。前一念要不灭,你下一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的一个等无间缘。
明朝有一个金碧峰禅师,他寿命尽的时候,閰罗王派了小鬼来捉他。他在佛堂当中修这个三三昧,入这个空、无相、无作,观一切法空。这个时候,他那念心跟这个圣道的境界相应的时候,閰罗王找不到他。因为他不是一个有为的境界,那是一个无为的境界,那怎么办呢?这閰罗王就请教这个土地公,土地公就说,你要让他出定,你才抓的到他,你要到他的佛堂当中,用这个棒子去敲他的这个供杯,你这个供杯一敲,他就出定了。果然,他用这个棒子去敲这个杯子的时候,这个金碧峰禅师就出现,出现就被閰罗王的鬼抓到了。
那我们就可以分别一下说,“分别由何难”,就是说,这个金碧峰禅师他本来的心识是跟空性相应的一种清净的心识,到后来,从空出假,他从一个无相的心识,转到有为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又回到有为的境界来。那么这个有为境界的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这个小鬼,他善巧方便,把他前一念的心识破坏,就是,如果他跟空性相应的心识不消灭,他后面有为的心识不能出现,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前一念灭,第二念才能生起。说我们要念佛,但是你还没念佛之前,前面是打妄想的,你一定要把前面的妄想的力量调伏了,你佛号才生起,等无间缘,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起的等无间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