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说,它这个法当然是一个存在的法,而且有殊胜的作用,对于其它的法,有随顺或违背的功能。这个增上缘就是说,虽然这个法本身对这个心识不是一个直接的因缘,但是它有帮助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讲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主要的心识是要信愿持名,就是你那个分别心,要具足三种功德。
第一个,对弥陀的一个真实的信心,你相信弥陀能够救拔你,第二个,你有一种往生的愿力,你那个了别心当中,真实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三个,执持名号,你这个心中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名号。你往生的因缘,这个是主要的亲因缘,是信愿持名。
但是,你平常的布施戒,这是一个增上缘。就是你的善业强,你的心容易寂静,而在寂静的心中,你容易生起信愿持名的功德;如果你平常造了罪业,虽然你信愿持名的善根很强,但是这个罪业这个扰动性,它会破坏、会障碍你的信愿持名的生起。所以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对于我们生起信愿持名的心念,它本身是增上缘,他有增长或折损的功能,这个叫增上缘。我们心识的生起,主要就四种因缘。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第二个:
(二)结示展转而生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前面是讲到过去生的种种造作,这个是讲到今生的栽培。我们的生命,一方面我们传承了过去生的内心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再继续地会造作,也会使令我们的心识的功能有所变化,我们先看这个相分:
这个所缘境的相分就是我们心的所缘,有本质相分跟影像相分。这个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它就是阿赖耶所生的十种法,这个包括五根身,还有依报的器世间,这个本质相分当然所有的依正二报都在里面,不过它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
我们心中真实受用的是影像相分,就着前五识的受用来说,是托第八识为本质,在自己的识上变现而缘。第六识是托这个法尘为本质,这个法尘就是这个五尘落谢的影像,前五识去了别这个五尘的境界,它落在这个第六识的影像,由第六意识来攀缘。第七意识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第七意识的了别的境界是一个心法,所以它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然后在自己的识上再变现一个影像,再攀缘。这样子的观念我们看(表)右边就知道,就是识变的理论:
说万法唯识,第八识先变现了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当然有人的十八界,有饿恶道的十八界,天的十八界。我们再根据这个六识,它依止这个六根去攀缘六尘的境界。这个六尘的境界本来出现的是本质相分,但是,它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的时候,事实上是变成了个人的别业,变成影像相分。然后我们在这个影像当中,再不断地造作,这个时候,“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影像也会不断地变化,我们这念心也不断地变化,这样的因缘是这样子来的。好,我们回到讲义的。
这一段主要是探讨分别心是怎么生起的。
从这个偈颂来看,我们这个分别心,它生起的因缘,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我们过去生的造作。我们从今生的内心状态当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前生在那一个境界造过很多的业。有些人他喜欢打坐,他打坐的时候,就马上能够寂静下来,就表示他过去生在这一个境界上有很次的造作。有些人欢喜持戒,有些人好乐听闻正法,去发明诸法的实相,这个是由过去生的造作,所累积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功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你今生跟什么环境接触。“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今生跟什么环境接触,也会影响到你内心的功能的变化。
说这个白教的祖师,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他刚开始,他是没有学佛。他家本来是一个很有钱的大地主,他父亲很早往生了。以后,就把这个家产托付给他的姑丈跟姑母,希望他们两个在这个密勒日巴尊者长大以后,把这个财产再交给密勒日巴尊者,由他来管理。那这姑丈跟姑母起了贪心,把他们母子两个就赶出去了。赶出去以后,这个密勒日巴尊者的母亲就生起了苦恼瞋心,就一再地告诫密勒日巴尊者说,你呀,今生一定要报仇,说你如果要对母亲孝顺,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报仇,把姑丈、姑母杀死。
这个时候,当然我们这念心受环境是很大的影响,“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那密勒日巴尊者受了这样一个思想的薰习以后,他立定志向,跟这个外道学很多的雹术,当然他心中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是只有两个字,报仇,以这样的报仇,为他一个生命的引导,所有的法都汇归到这样的一个心识。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他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去推动,这个事情就会出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除非他断除这个相续。
果然他就学了很多的雹术,去把他姑父、姑母的家族,还有很多人都杀死,那当然这个瞋心就造很多的罪业。他前半是这样,后半生他遇到了马尔巴上师,大善知识的出现,改造他的生命,使令他忏悔,消除他的罪障,告诉他正确的修学佛法的法门。哦,他果然成为一个白教当中,非常有具足教证二量的大善知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分别由何难”,就是密勒日巴尊者他前半生他是生起瞋心,后半生他生起了一个清净的菩提心,这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从缘起法来说,这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这一念心识当中,从他过去生的造作,他有善根,而且他也有瞋心的种子,这两个都有的。他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他的母亲、他的姑丈、姑母的染污因缘的引导,刺激他的瞋心的发动,“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后来遇到了善知识的出现,生命出现了光明,这个时候,他在三宝的座下,正式的皈依,薰习佛法,就把这个恶念消灭了,使令他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后来成就广大的功德。所以我们说,
一个心识的产生,不管是善心、恶心,第一个,跟你过去的业力有关,第二个,你今生的造作有关。
过去生已经过去了,谁也没办法弥补,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第六意识的今生的造作,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由触,这个心所,这个由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我们一般人心中没有接受佛法的道理,我们生起善心、恶心,完全是看我们心中跟什么境界接触。我要遇到染污的境界,染污的因缘,就触动我过去的染污的心所活动,如果我运气好,遇到好的善知识的摄受,我就生起善心。但是我们慢慢地听闻佛法,心中开始出现了道理,由这个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的引导,我们的生命就不是由触来引导,是由作意,如理作意。
特别是我们受了戒以后,就是受戒跟没受戒的差别在那里呢?就是你在没有受戒之前,那你心中是没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说我今天也可能会造罪业,也可能造善业,不决定。但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面对十方三宝的境界,正式宣布我弟子某某,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当你的心中,许下三个誓愿以后,你的心中出现一种强有力的戒体。
离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你心中就出现一种这样的一种作意的力量,就是我不管遇到染污的境界也好,也不管遇到清净的境界也好,因为你曾经在三宝发愿的时候,你当初所发的愿是面对十法界的染净境界而发愿,不管是杂染的境界,不管是清净的境界,你都要实践你心中的誓愿。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正式有决定性的改变,就是你心中有一种如理作意,不管我遇到染污的境界,遇到清净的境界,我永远是朝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向走,这样子,这个展转力,那是趣向于清净的力量。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基本上我们的生命是不决定的,一个人的心识是不决定的,他随时会造善,也随时会造恶,一个人一定是要对三宝,在三宝的境界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觉悟以后,他的生命才正式的稳定下来。因为他的心识的方向,虽然他不一定马上做到,但是他心中的这个轨迹,已经把它划出来,他心中该走的路,是怎么个方向,他的目标已经明确地划出来。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往者已矣,过去我们在那一个境界造作,谁也不能弥补了。重点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心识的产生,是由两种因缘所成就。好,我们再看第二科: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前面的“分别由何难”,是从因地的角度来说,就是心是业主,因地的相貌是由因缘所生的,这个地方是从果报来说,探讨这个生死的果报是怎么出现。前面是约因相,这个是约果相,就是生死的流转是怎么来的呢?是说这个道理。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外道就问难说,如果一切法都是我们内心的作用,而没有真实的外在的境界,什么因缘,有有情的生死相续,又什么因缘,有涅槃的成就呢?既然都是你内心的活动,这个生死涅槃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提出这个问难。好,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地方是说,事实上,所谓的生死流转,其实完全是由心识的活动所显现,这个偈颂我们分成因、缘、果三个角度来说。先看因,这个生死的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业指的是有漏跟无漏业的种子,包括有漏业,包括无漏业。那么第二个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是指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两个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作取,这个是生死的增上缘。这个果,就是前异熟果结束了,復生于异熟,使令我们的生死,在结束了以后,由这个前面的因缘的缘故,就创造了下一期的果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那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一个问答,说在探讨生命的问题,为什么不约现形,而约种子呢?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种子的势子是强大的、相续的,这个现形是短暂的,所以约种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他前半生造了很多罪业,他后半生虽然不造罪业了,但是他还会因为这个前半生的罪业去得果报的,因为他并没有经过忏悔跟修止观的力量来破坏他的功能,他只是缘缺暂时不生。所以,我们在探讨果报的时候,不能约现形,因为现形只是一时的因缘,一定要从他无量劫所累积的种子,他到底留下什么功能,来判定这个果报的生成。因为这个种子是约累积而来的,他的种子的功能强大,所以约种子。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也是由内心的因缘而创造的,也不是由心外的因缘,所以还是合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以下,把这个生死分两个,第一个是分段生死,第二个变易生死,先看第一个: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从界内的分段生死来说,它是依止有漏的善业跟不善业,当然所谓有漏,就是依止我执。你在造善业的时候,或者造罪业的时候,你并没有修我空观,你认为有一个自我,这样子所造的业力,那就叫有漏业。然后由这个业力的为因,你心中有这个爱取的烦恼为缘,有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你对这个三界的境界,还有所爱取,来滋润这个业力,所以这个因缘的和合,就出现了六道果报的出现。我们再看第二个变易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