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切割无外乎要求闪和亮。
这种新工艺在这两方面还是做得都非常好。
但不能说完美。
一个理论上存在问题的切割工艺,也不能去切割这块红宝石。
切完后再改切的话,那要损失大量的原材料。
易飞再次从数学上计算,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不是自己切割的问题,而是在数学模型上本身就有问题。
有问题就行。
有问题可以去解决,发现不了问题才是最难的。
易飞经过计算,觉得想解决问题就得再加16个刻面,使总刻面达到121个。
加16个刻面对他来说很简单。
虽然切割面多确实有利于光线的反射,但也不是宝石的切面越多越好。
切工的好坏,依赖良好磨光并以精确的几何方式磨切。
光强调切面多而不考虑切割方式的科学性,同样无法获得璀璨的宝石。
再加入16个刻面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
这个是要确定下来。
易飞反复计算。
121个切面至少理论上没有问题,唯一坏处就是加大了切磨难度。
但对拥有金光的他是没有问题的。
别说这么大的宝石,就是不到一克拉的宝石他也能精确的打磨出来,宝石在他眼中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大就小,就像微雕一样。
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在密室找一个普通宝石,先做个实验。
可是那样一折腾又得不短时间。
到底如何做呢。
易飞站起来活动几下,拿起宝石站到工作台前。
他相信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
121切面才是他设计的长方垫形最完美的工艺。
经过几次宝石的切割,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覃玉铃的相关宝石的知识,包括那些复杂的数学计算。
易飞相信,哪怕回到原来那个世界。
他无论是计算还是切割,水平都远超覃玉铃。
因为他在金光的加持下,脑子堪比一台大型的计算机,操作堪比最精密的机器,不会出现一点偏差。
哪怕在冲胎和围形中,都能最大的利用原料。
他要直接切割那块称得上完美的红宝石。
如果这点信心都没有。
还如何做事。
易飞冲胚、围形、打磨、抛光,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别人可能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量。
他三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
传出去绝对没有人相信。
这么大的宝石,每一个切面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抛光。
换成普通的切割师,这么长时间也许一个面都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