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手中的U盘轻轻推到桌面上:“这里面是完整的资料包,包括当年的设计图纸、变更记录、审批签字、以及相关证人的口供。我们不希望标题党,也不需要渲染情绪,只希望公众能知道事情的全貌。”
秦记者看着他,沉默了几秒,随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
与此同时,在另一端,林疏桐已经登录了建筑行业内部的一个线上讲座平台。
这场讲座由她发起,主题看似温和——《从伦理视角看工程责任》,实则埋着惊雷。
直播间开启的瞬间,已有数百人涌入。
大多是业内人士,也有不少年轻建筑师和学生。
他们都知道,林疏桐是近年炙手可热的新锐设计师,国际青年建筑师金奖得主。
她没有寒暄,直接进入主题。
“十年前的赵工案,大家或许还有印象。”她语调平稳,目光直视镜头,“这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内部某些不愿被揭开的问题。”
她打开PPT,投影出一连串数据与图纸对比图。
“这是一张原始设计稿,这是修改后的版本。原本承载力达标的核心梁柱,在后期被私自缩减了尺寸,材料也从高强度混凝土更换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这些改动,没有经过正式审批,也没有重新计算荷载,却最终通过了验收。”
弹幕上开始出现质疑与惊讶。
她继续道:“更关键的是,这份修改方案上的签字,并非原设计负责人所签。也就是说,有人冒用了赵工的签名,完成了这份致命的设计变更。”
她顿了顿,声音微微压低:“这不是疏忽,是蓄意。”
紧接着,她展示了一段技术分析视频,由三位业内权威专家联合作出,详细解析了设计缺陷如何一步步导致结构失衡,直至倒塌。
直播间的热度迅速飙升,弹幕炸开:
【天啊……居然是这样!】
【赵工当年是被陷害的?】
【有没有后续调查?谁负责这件事?】
林疏桐关闭弹幕后,缓缓开口:“我不是要审判谁,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可能藏着生命的重量。工程师的责任,不只是画一张图纸,而是守护无数人的安全。”
她最后说了一句:“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要在图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请记得今天的这一课。”
直播结束,房间里一片寂静。
而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各大主流媒体陆续刊发深度报道。
《赵工案真相浮出水面》
《一场迟到十五年的正义》
《是谁掩盖了工程事故的真正原因?》
标题一个比一个犀利,内容一个比一个详尽。
网络热搜迅速被引爆。
社交平台上,关于赵工案的讨论愈演愈烈,有老一辈建筑师站出来发声,也有年轻的网友表示震惊愤怒。
这一切,正如林疏桐和陆景行所预料。
风暴已至,但他们已经站在风眼里。
接下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