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与四十万的差距,恍如天堑,这意味着战争的天平正在向有利于大汉的方向倾斜!
他急不可耐地追问道:"陛下,此事确实属实吗?这情报可靠吗?若真如此,我等可就轻松多了!"
"情报千真万确,万无一失。"一旁的刘旦缓缓颔首,神情从容,眼中透着对草原的了然:"军中精锐斥候已深入草原腹地,探得确切消息,匈奴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南下,实则是多个部落临时联合,由匈奴王廷统一指挥,表面人数虽多,实则杂乱无章,战斗力远不如想象中强大。"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桑弘羊长舒一口气,宛如卸下千钧重担,其他辅政大臣的面色也随之舒展开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就在此时,刘旦又补充了一则至关重要的情报:"还有一事值得诸位大人留意,那些从长安逃回的匈奴使团成员已经全部伏诛,即使呴犁湖单于察觉情况有异,最快也要一个月后才能得到确切消息。"
"若要得知大汉已经正式对匈奴宣战,时间恐怕还要更长,这就意味着我朝至少拥有整整一个月的宝贵时间来从容调兵遣将,整装待发!"
这一番话如同及时雨,浇灌在众人心田,让原本焦虑不安的大臣们又多了几分底气和信心。
辅政大臣们对那些匈奴使者的惨死毫无同情,在他们眼中,这些狂徒一路南来,羞辱燕王,践踏汉家尊严,早已注定无法全身而退!
死就死了,天经地义,血债血偿,当下国难当头,更应以山河社稷为重!
"陛下,以一个月的时间计算,通过我大汉四通八达的运河水网,再加上已经部分贯通的州际官道,完全足够调集全国精锐兵马开赴边关,迎击来犯之敌!"桑弘羊在心中迅速盘算,眉头紧锁,边思考边向皇帝禀报。
"只是此次匈奴来势汹汹,敌众我寡,为确保万无一失,我朝应当至少派出同等数量的大军与之抗衡,如此一来,所需粮草辎重之巨,恐怕会让长安府库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为此,臣建议在调兵的同时,还须从各州郡紧急抽调粮草军需;至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州际官道修建工程,或可暂时搁置,让那些民夫转而投入到后勤保障中去。。。"
桑弘羊如同一个精明能干的账房先生,扳着手指一项项计算着出征所需的人力物力,滔滔不绝地罗列各种后勤保障措施。
殿内其他辅政大臣也纷纷献计献策,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涉及民生物资调配的事宜,由霍光、苏武等擅长内政的大臣出谋划策,保证前线将士粮草不缺,百姓生活不受大碍。
军事策略方面,则由霍去病这位年轻的战争天才提供专业意见,分析匈奴战法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克敌战术。
众人齐心协力,各展所长,不过片刻工夫,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全国总动员方案便已初具雏形,条理分明,可操作性强。
俯视着殿下这群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臣子们,高坐龙椅之上的刘彻不禁嘴角上扬,心中涌起一阵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他苦心经营十余载的辅政制度,如今终于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显现出无可替代的制度优势,朝中上下一心,运转如流水般畅通无阻!
这些亲自挑选的辅政肱骨之臣,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一个个都是栋梁之才,国之干城!
面对强大的匈奴铁骑,朝野上下竟能空前团结,齐心对外,没有出现。。。他娘的!
想到此处,刘彻脸色骤然阴沉,一股熊熊怒火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像是烧红的烙铁般灼痛他的胸膛。
刘屈氂那个不知廉耻的东西,那个玷污刘氏宗族血脉的叛徒,朕迟早要将他的名字从刘氏族谱中彻底抹去,永世不得翻身!
不愿继续被这种负面情绪困扰,刘彻用力甩去思绪,轻咳两声,成功将殿内众臣的目光重新吸引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位爱卿所议甚详,思虑周全,朕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不过此次倾国之战,朕心中另有一番谋划!"
听闻此言,群臣眉头齐刷刷地皱了起来,脸上写满了担忧与疑虑,小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桑弘羊沉思片刻,还是决定直言进谏:"陛下,此次大战关乎我大汉兴衰存亡,甚至可能改变千秋万代的历史走向,是否应当以稳妥为上,循规蹈矩,不宜冒进?"
"臣附议!"苏武紧随其后,神情恳切地补充道:"陛下,此时正值国难当头,兵临城下,恐怕不是尝试新政策、推行新制度的最佳时机啊!"
"臣等也认为应从长计议,慎重行事!"殿内其他辅政大臣纷纷开口附和,态度出奇地一致。
他们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陛下,此时请您务必收起那些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按照祖宗成法行事,稳字当头!
众臣如此急切地劝谏并非无端担忧,因为当今陛下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不拘一格。
每当刘彻说出"朕另有打算"这种话时,往往意味着又一项开天辟地的新政即将诞生,比如设立刺史监察制度、实行盐铁专卖、推行辅政小朝会等等。
这些举措在和平年代自然值得称颂,但如今战火即将燃烧,千军万马即将厮杀,若再出什么幺蛾子,一旦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桑弘羊正欲继续发表意见,谁知上座的刘彻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打断他即将出口的劝谏:"朕此次所言的改变,并非朕一人所想,而是燕王殿下建议的策略!"
群臣闻言,如同被人施了定身法,先是一愣,继而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
喜欢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请大家收藏:()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