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原来如此!陛下何不早说呢?若早知是燕王殿下的建议,我等又何必浪费这许多口舌!"
众人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这样的心思,他们对燕王殿下的军事才能可谓深信不疑,倾力支持!
"他娘的!"刘彻在心中暗骂一声,看着这群平日忠心耿耿的臣子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心中五味杂陈。
你们到底是谁的臣子?朕就真的这般不靠谱,连一点战略上的建议都不值得你们考虑吗?
辅政大臣们浑然不觉皇帝内心的不快,已经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站在帝座一侧的燕王殿下,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
刘旦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开口道:"诸位大人,此次征讨匈奴,本王认为不必大规模集结天下兵马,应当采取精兵策略,以巧取胜,而非以力压人!"
以往大汉与匈奴交战,多采用骑兵与步兵相结合的混合编制,以求攻防兼备,滴水不漏。
然而在辽阔无垠的草原战场上,脚步沉重的步兵部队往往成为拖累,机动性太差,难以与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抗衡!
传统上,大汉派遣步兵主要是用于守城固防,稳住后方,确保退路畅通。
但此次主动出击匈奴,刘旦认为不必再采取守势,应当全力进攻,一鼓作气!
集结大汉所有精锐骑兵,组成一支轻装简从、机动性极强的铁血劲旅,贵在精而不在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匈奴王庭,一战而定乾坤!
刘旦能够提出如此大胆的策略,自然有其坚实可靠的底气与凭借。
众所周知,老刘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就是北击匈奴,洗刷汉家耻辱。
近年来他不惜耗费巨资,令少府库房入不敷出,钱财如流水般涌入军中,打造了一支战斗力超群的精锐铁骑。
若非此次匈奴主动来犯,依照老刘的性格,恐怕再过几年也会主动向草原发起进攻,一雪前耻!
这数年的谋划与准备,岂是临时起意可比?
"诸位大臣,朕早已料到匈奴迟早会兴兵犯境,所以早在数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为此次大战做了充分准备!"刘彻一脸得意之色,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长安南、北两军已经全部改编为骑兵部队,精选各地精锐战士充实军备,羽林军的规模也已扩大数倍,再辅以边疆驻军的精锐骑兵,足以组成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大骑兵集团!"
"朕深谋远虑,布局多年,就是在等待今日这一战的到来!"
将多年来的军备扩张美化为"未雨绸缪",刘彻暗自得意,朕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简直就是天纵奇才!
果不其然,听闻皇帝早有准备,殿内大臣们纷纷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如同吃了定心丸一般,心头大石落地。
"陛下圣明神武,洞察先机,令人敬佩!"辅政大臣们齐声称颂,由衷地向皇帝行礼致敬。
刘旦见状也不去戳穿老刘的自吹自擂,随他去吧,反正那些精锐骑兵最终还是要交到自己手中指挥。
此次北征匈奴,无论从能力、资历还是威望来看,刘旦都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主帅人选!
试问整个大汉朝中,还有谁比他更适合统帅大军,深入敌境?
刘彻则一手搭在腰间宝剑上,一手轻抚胡须,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看来朕的谋略还是被臣子们认可的,朕的决断确实英明神武啊!
"很好!既然诸位爱卿对朕提出的方略没有异议,那此次北征匈奴,朕便决定亲自统帅大军,冲锋陷阵!"
"御驾亲征,以雪国耻!!"
"嗯?什么情况?"群臣一片哗然,面面相觑,如同听到了世界上最荒谬的笑话。
刘旦更是愕然当场,思维几乎凝固,完全跟不上老刘的脑回路——刚才还在讨论军队编制和战略方针,怎么突然跳到了统帅人选?
更荒唐的是这御驾亲征的提议,陛下究竟是哪根筋不对,想出如此离奇的点子?
桑弘羊脑子转得最快,反应过来后立即跪地进谏:"陛下三思啊!您乃九五之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社稷安危,系着亿万黎民福祉,岂可轻率冒险,亲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