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王乃是刘彻第五子刘髆,其母为李夫人,正是曾串联世家谋害刘旦的那位。
其舅舅李广利位居贰师将军,与太子刘旦皆是仇敌。
为防后患,刘彻早早将刘髆封国就藩,严令无诏不得入京。
楚王之所以不拉拢昌邑王,根本原因在于其地位卑微。
一来父皇不喜,二来无兄助力。
广陵王的处境却截然不同!
虽然同样不受父皇宠爱,但兄长地位显赫啊!
兄长贵为太子,他这个胞弟自然水涨船高,位居次席。
拥有如此优势,岂能没有一点非分之想?
这便是刘彻所言"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潜台词。
表面上是猜测,实则已经给广陵王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关乎皇位更迭,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足以让人头落地!
"此次楚王谋逆一案,朕思虑再三,为了不让你将来背负骂名,干脆就将罪责全部推到老四头上。"
刘彻目视前方,语气平淡如水,仿佛在谈论一件毫无关系的闲事。
他娘的!
不愧是你刘彻啊,当年"杀母留子"的典故本已成空。
如今又要自创一段"杀弟留兄"的绝唱?
刘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长叹一声。
"父皇,非要如此血腥手段不可吗?四弟、六弟,还有长兄,儿臣怎会看不清他们的威胁?"
"可您也应该看到,儿臣从未对他们下过杀手。"
刘旦心知,权力斗争中此类手段屡见不鲜。
朱元璋诛杀功臣,不过是担忧朱允炆镇不住那些开国元勋。
刘彻如今除几位诸侯王,用意何其相似。
但有些事情未必要大开杀戒,他自有万全之策。
此时尚不便明言,刘旦只得含糊其辞:
"父皇,此事儿臣自有分寸,早已谋划妥当,难道父皇连这点信任都不肯给儿臣吗?"
相信?
刘彻当然相信老三的才能!
若非深信不疑,他又怎会甘愿提前退位?
然而,刘彻心中仍有一丝疑虑。
"此事…"
"哎呀,父皇,您不过是禅位而非驾崩,儿臣是否能妥善处理,您亲眼看着便知。"
"若儿臣确实力有不逮,到时父皇再出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