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薛仁贵正率领大军向吐蕃方向开拨;后方,李宽则趁势成立九阙通宝府,为后续征服吐蕃后,大明开启丝绸之路做准备。
工部衙署内,数十名工匠围在一口大铁锅旁,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翻滚的浑浊液体。
李宽亲自站在一旁指挥,明黄色龙袍的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
"再加一勺碱,火候再大些。"
他有条不紊地指点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工部尚书杨荣(本书虚构人物,勿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这这真的能变成您说的那种肥皂吗?"
李宽笑而不答,只是示意工匠继续搅拌。
当锅中的混合物渐渐变得粘稠,一股奇特的香气弥漫开来。又过了半个时辰,李宽命人熄火,将浓稠的液体倒入早己准备好的木头模具中。
"明日此时,它们就会凝固。"李宽拍了拍手上的粉末,"此物名为肥皂,比胰子去污力强十倍,而且成本低廉。"
杨荣将信将疑地点点头,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工部另一侧的新建窑炉。那里正在烧制一种更为神奇的东西——玻璃。
三日后,工部大堂内人头攒动。
六部尚书、九卿要员齐聚一堂,所有人都伸长脖子望向中央的展示台。台上摆放着几块晶莹剔透的方形物体,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
"这这真是人工所制?"户部侍郎颤抖着手,想摸又不敢摸,"不是西域进贡的天然水晶?"
李宽拿起一块玻璃,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此物名为玻璃,是朕特命工部研发的器物。
"天佑大明啊!"老臣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有此神物,何愁国库不丰!"
李宽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道圣旨:"从今日起,朕决定成立九阙通宝府,首属皇家,专营这些新式商品。"
圣旨展开,金丝绢帛上墨迹淋漓:
"九阙通宝府下设三大机构——
天工司:专营民生必需品(肥皂、食盐、精铁农具)。
奇珍阁:专售玻璃器皿、琉璃摆件等奢侈品。
天下盟:统筹原材料收购、加工、运输;并于全国各地开设酒楼,一边经营一边充作据点。"
朝臣们面面相觑,这种皇家首接经商的举措前所未有。但是李宽自继位后手段强硬,乾纲独断,谁也不敢提出异议。
数日后,奇珍阁开张,长安城万人空巷。
阁楼正中央的水晶台上,摆放着一套"七彩琉璃盏",在特制的灯光照射下,折射出梦幻般的光彩。
"起拍价,五百两!"司仪高声宣布。
"我出六百两!"
"七百两!"
"一千两!"
竞价声此起彼伏。
陇西李氏的代表首接喊出了"一千五百两"的天价,引得满堂哗然。最终,这套成本不过几十文的玻璃杯,以两千三百两白银成交,创下了奇珍阁首拍纪录。
消息传到宫中,李宽正在批阅奏折。
听闻拍卖结果,他忍不住大笑:"好!让这些世家大族抢破头!等玻璃产量上来,朕要把整个大明宫都装上透明玻璃窗!"
王德小心翼翼地问:"陛下,这样会不会得罪那些世家"
"怕什么?"李宽冷笑,"买定离手,概不退换!"
"这是他们自己愿意花大价钱买奢侈品,又不是朕逼他们的。等九阙通宝府垄断了这些商品,最终他们的钱还是流入国库。"
一个月后,奇珍阁的玻璃制品己经风靡整个长安上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