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翻遍了脑海,关于两个伪军师的详细资料却怎么也找不到。
小七眨了眨眼,心里默默盘算着,这小鬼子可真会虚报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出头,居然敢号称四万。
……
时间回拨三天前,潜伏在太原的我方特工,冒着极大的风险,以最快度传回了鬼子即将对我根据地起扫荡的紧急消息。
消息一到,八路军上级瞬间进入高度紧张的状态,彻夜灯火通明。上级的领导们深知此次事态严重,围坐在一起紧急商商应对之策。
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仗怎么打,全得依据敌人的兵力来定。
如果进犯的鬼子不足一万,那咱就咬咬牙,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争取一举将其吃掉,狠狠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
要是过一万,敌众我寡之下,就只能暂时撤离,保存住宝贵的有生力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要是过三万,情况就万分危急了,部队只能分散突围,尽可能减少损失。
毕竟在这一时期,整个晋西北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满打满算也就六万出头,兵力上并不占优势。
当鬼子具体进攻部队的详细情报传来,上级会议室里顿时一片沉静,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这仗还怎么打?
我方六万兵力对上鬼子六万,可鬼子战力强悍,空中有飞机盘旋侦察、掩护轰炸,地上有坦克大炮开路,弹药充足,装备精良到了极点。
反观我们八路军,虽说也有六万兵力,但武器装备却相差悬殊,甚至不一定有六万条枪。那子弹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平均下来人均不足十。
在这样的巨大差距下,要取得胜利,谈何容易。
这场关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会议,一直持续了两天两夜。
尽管两天两夜没合眼,上级长们却毫无疲态,眼神中透着坚毅和冷静。他们不断分析战局,权衡利弊,
最终,咱副上级定下作战方案:一打一撤!
打,是为了撤!
不给予鬼子迎头痛击,以鬼子的进攻度,我方部队和根据地百姓一个也走不了,只有主动出击,打乱鬼子的进攻节奏,才能为撤离争取时间。
撤,同样也是为了打!
只有让后勤部队和老乡们顺利撤离,才能让负责战斗的部队放开手脚,不用为了掩护老乡而瞻前顾后,付出无谓的牺牲,让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投入战斗。
除了武器弹药和必要的粮食,其他物资全部放弃。能掩埋的就掩埋,防止被鬼子利用;不能掩埋的,为了不让鬼子得到丝毫好处,就果断烧掉。
命令一下达,整个根据地陷入了一片火海。
老乡们含着泪,亲手点燃了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屋,亲手挖的水井也被掩埋,带不走的粮食被小心翼翼地埋进地道里。带不走的鸡鸭猪羊,老乡们也只能亲手杀死,埋到冰窟窿里,满心期许着等赶走鬼子,还能回来吃上一口肉。
……
时间回到现在,从旅部匆匆返回的赵刚,顾不上喝口水,就立刻传达了旅部的命令。
独立团驻防杀狼口-赵家峪-刘家沟一线,这里有着小七带领独立师精心挖掘的地道坑道,坑道错综复杂,易守难攻,还有密密麻麻的雷场。
李云龙接到命令后,立刻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紧急进行部署。
二营驻守刘家沟,四营驻扎杀狼口——杀狼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暂时不需要太多兵力就能凭借地形优势进行有效阻击。
三营、五营、六营驻扎赵家峪,这里位置关键,需要较多兵力防守。
而一营则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待命,应对各种突情况。
为啥不让六个连的三营去防守杀狼口呢?
这其中可藏着咱李云龙的小心思,三营长沈泉打仗勇猛无比,在冲锋陷阵时那是一把好手。
但这次阻击任务,可不是光靠勇猛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指挥官的沉着冷静和灵活应变,还要有那么一点点的“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