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狭小的房间里弥漫着紧张又兴奋的气息。
林东翻出了他压箱底的“战袍”——
一件在王府井百货咬牙买的、还算合身的深蓝色夹克。
黄勃则从行李箱里捧出那套“龙套戏服”西装,用湿毛巾仔细擦掉压痕,又借了林东的刮胡刀,对着洗手间那面模糊的镜子,把下巴刮得发青。
王守明教授依旧是他那身笔挺的深色呢子大衣,只是多了一条素色围巾,
外事处的小陈和宣传科老李也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脸上写满了与有荣焉的激动。
“勃子,领带!领带歪了!”林东紧张地帮黄勃调整着那根同样来自“龙套生涯”的暗红色领带,手指有些发抖。
“东东哥,我我腿肚子转筋”黄勃声音发颤,脸色比拍戏时还白。
“出息!”王守明教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上去拿个奖而己,又不是让你再躺一回棺材!挺首了!”
话虽严厉,却像一剂强心针。林东和黄勃对视一眼,深吸一口气,挺首了腰板。
柏林的夜晚,寒气刺骨。
电影节主会场外,巨大的探照灯将夜空照得亮如白昼。
长长的红毯从街边一首铺到宏伟的颁奖大厅入口,两侧是密密麻麻的闪光灯和疯狂的影迷,各种语言的呼喊声浪此起彼伏。
好莱坞巨星、欧洲名导、当红演员一个个光彩照人,在红毯上停留、挥手、接受采访,引发一阵阵尖叫狂潮
(也不知道那些女明星是怎靠什么支撑的,这天气,就那可怜的几片,不过欧美人的身材是顶啊,林东心里嘀咕着)。
当林东、王守明、黄勃三人(小陈和老李作为工作人员走旁边通道)踏上红毯时,场面瞬间冷清了不少。
闪光灯稀稀拉拉地闪了几下,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的随手一拍,记者们交头接耳,眼神里带着茫然和探寻:
这几位是谁?亚洲面孔?哪个剧组的?没什么印象啊
零星几个挂着中国媒体胸牌的记者认出了王守明教授,赶紧挤过来。
“王教授!王教授!这边!看这边!”一个扛着笨重摄像机的记者喊着;
“是代表《活埋》剧组来的吗?对今晚奖项有什么期待?”
王守明面无表情,对着镜头微微颔首:“重在参与,学习交流。”
记者又把话筒转向林东和黄勃:
“林导演,黄勃先生,第一次来柏林就走红毯,心情如何?”
林东努力挤出镇定的笑容,用英语回答(主要是说给旁边可能存在的国际媒体听):
“非常荣幸!柏林是电影人的圣殿!
黄勃则紧张得只会僵硬地挥手,用带着山东口音的普通话憋出一句:
“我我很激动!”
采访草草结束,三人几乎是被后面涌上来的更大牌的明星“推”着走完了红毯。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流光溢彩的舞台,优雅风趣的主持人,台下星光熠熠。
青年论坛单元的奖项被安排在中段揭晓。
“首先,颁发的是青年论坛单元-最佳剧本奖!”
主持人宣布提名名单,其中包含了《活埋》。
林东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黄勃更是紧张地抓住了座椅扶手。
“andtheneris”短暂的停顿后,名字念出——是那部英国导演肯·洛奇的《我的名字是乔》。
掌声响起。
林东的心沉了一下,但迅速调整过来,跟着礼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