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苏守诚引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夫匆匆走了进来。苏文定连忙让开床前位置,声音急切中带着恳求:“大夫!快!快请看看小女!她这是”
杏儿赶紧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苏婉清的一只手腕拉出,轻轻搁在脉枕上。老大夫神色凝重,伸出三指搭上她的寸关尺,屏息凝神,仔细探察脉象。片刻,他又轻轻翻开苏婉清的眼睑看了看,眉头越锁越紧。
屋内落针可闻,苏家众人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喘,目光紧紧锁在大夫脸上,等待宣判。时间仿佛凝固了许久,老大夫才缓缓收回手,沉重地叹了口气:“苏小姐此乃惊忧过度,耗伤心神,以致气血两虚,外邪乘虚而入,染了风寒。又恰逢葵水之期,气血更是亏虚得厉害。老夫先开个方子,速去抓药煎服。”
大夫从随身的药箱中取出纸笔,沉吟片刻,挥笔写下一张药方。苏守诚连忙接过,不敢有丝毫耽搁,转身快步冲出屋子去抓药。
老大夫看着忧心忡忡的苏家众人,语重心长地补充道:“风寒之症,按时服药,细心调养,应无大碍。只是小姐这心头郁结的惊惧忧思恐怕才是症结所在,非汤药所能轻易化解啊。”
苏黄氏一听,眼泪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掉,哽咽道:“大夫这这可如何是好?求您千万救救小女”
大夫捋了捋胡须,宽慰道:“夫人莫要过于忧急。待小姐度过这几日葵期,身体稍复,风寒之症自会好转。眼下最要紧的,是莫让那惊惧之事成为小姐心头长久的梦魇,那才真是棘手!这段时日,务必让小姐安心静养于府内,不可再受刺激。假以时日,心境平复,或可无事。”
苏文定强忍心中焦灼,深深一揖:“多谢大夫!苏某感激不尽!”随即吩咐苏建华取来丰厚诊金,并亲自将大夫恭敬送出府门。
待大夫离去,苏黄氏望着床上女儿那毫无生气、凄楚可怜的模样,只觉得心口一阵剧痛,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落。
苏文定亦是眼眶通红,鼻头发酸,他走上前,将浑身颤抖、泣不成声的妻子轻轻揽入怀中,声音低沉而沙哑地安抚道:“会好的婉清她一定会好起来的”然而他的目光,却死死盯着女儿苍白的小脸,那眼神深处,除了痛惜,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愤怒与沉重。
一夜无话。
次日辰时,府衙公堂内。陈文章跪在堂下,虽神色有些紧张,但仍带着一丝不屑。知府大人张九启坐在公案后,神情严肃,手持惊堂木。两旁衙役整齐站立,手持水火棍。
苏文定带着苏守诚以及两名仆役站在公堂一侧
周墨林坐在知府左下旁听席位上,林二和及一众锦衣卫站在周墨林身后。公堂外门处则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毕竟审的是通判家的公子,不少百姓想看看官府会如何判!
惊堂木重重拍下,声震屋瓦,公堂内肃杀之气陡增。
“陈文章!”知府张九启声如洪钟,目光看向堂下跪着的年轻人,“你身为本府通判之子,饱读诗书,理当知晓朝廷法度,明白礼义廉耻!如今却有人告你当街强抢民女,行同匪类!你,可有话说?”
陈文章被惊堂木的巨响震得肩膀一缩,但脸上那丝因出身带来的倨傲并未完全散去。他抬起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镇定:“回禀大人,此乃诬告!分明是她勾引学生。学生乃官宦人家,如何会强一商贾之女?”
“狡辩!”张九启厉声喝道,“本府接到诉状,言你派人半路截停苏家马车,并打伤其护院及侍女,随后强行掳走苏家之女,若非锦衣卫周大人及时带人赶到,后果不堪设想!你口中的‘勾引’,便是将人掳至城外边院吗?”
“大人,学生乃是邀请苏家小姐去城外别院赏景!何曾强掳了?”
“强词夺理!人证物证俱在,你仗着乃父权势,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藐视王法,败坏纲常!如今铁证如山,还敢巧言令色,百般抵赖,甚至妄图以父职压人!你可知罪?”
陈文章被张九启的气势和质问逼得冷汗连连,他环顾西周,只见两旁衙役神情肃杀,水火棍杵地,发出沉闷的声响;堂下百姓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了鄙夷和愤怒。他意识到,这位知府大人是铁了心要办他,搬出父亲的名头非但无用,反而更触怒了对方。
他脸上的血色尽褪,那最后一丝不屑终于被巨大的恐惧淹没。他身体微微发抖,声音也失去了之前的强硬,带着颤音:“大人学生学生一时糊涂,酒后失德求大人念在学生初犯,家父”他下意识又想提父亲。
“住口!”张九启断然喝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你父身为通判,更应约束子弟,以身作则!你行此恶行,非但自身有罪,更是玷污你父官声!来人!”
“在!”两旁衙役齐声应诺,声震公堂。
“案犯陈文章,强抢民女,证据确凿!依《大明律》,当杖八十,徒一年!念其尚未造成不可挽回之恶果,且初犯,着减一等:重责六十大板,枷号三日示众,以儆效尤!待枷号期满,再行发落!其家仆,着令严拿归案,另行审问定罪!”
“不!大人!大人饶命啊!”陈文章听到“六十大板”、“枷号示众”,顿时魂飞魄散,瘫软在地,涕泪横流地求饶。他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公堂法度的森严和知府大人的铁面无私,什么通判之子的身份,在这惊堂木和水火棍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退堂!”
“威——武——”衙役们再次顿响水火棍,低沉威严的吼声在公堂内回荡。
公堂外,百姓欢呼如潮,“青天大老爷!”、“知府大人铁面无私!”的声浪久久不息
然而,千里之外的京城,今日的雨却下得诡异。分明是万里晴空,朗朗白日,豆大的雨点却毫无征兆地泼洒下来,砸在青石板路上噼啪作响。行人猝不及防,仓惶奔走,挤在狭窄的屋檐下躲雨。
酒馆临街的角落,陆铮一身绸布长袍,独坐一酒馆一角。他目光沉凝,望着窗外这场不合时宜的急雨,手中端着的酒迟迟未饮。桌上摊开的,是刚从陕西传来的塘报——流寇之祸愈演愈烈,乱军规模再扩,高迎祥、张献忠等悍匪赫然列名其中!
朝廷急调延绥、宁夏边军入陕平叛,连曹文诏、洪承畴这等宿将也遣上了阵。可剿匪?官军糜烂,兵饷匮乏,竟是越剿越多!如同一个无底的窟窿,任凭填进去多少兵力钱粮,也只是徒劳!
说到底还是根子烂透了!陆铮心底一片冰凉。今日朝堂之上,又是那令人作呕的党争!陕西糜烂至此,剿匪大计竟也成了东林与阉党余孽互相倾轧的筹码!一方主张的,另一方必是死命掣肘;反之亦然。关乎社稷安危、黎民生死的大事,在那些衮衮诸公眼中,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赌局!散朝时,又是毫无寸进,徒耗光阴!
偌大的国家,竟连一省之地的民乱都平叛不了!
念及此处,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首冲胸臆。陆铮猛地攥紧拳头,狠狠砸在酒桌之上!
“砰!”
一声闷响,震得杯碟轻跳。原本喧闹的酒馆瞬间一静,所有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个角落。只见陆铮脸色铁青,虽未发一言,但那身与这破败酒馆格格不入的绸缎长袍,和周身散发出的凛冽寒意,都透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这“老张酒馆”本就是做市井百姓生意的,一碟小菜,一壶浊酒,不过十几文钱。光顾的多是些粗布短衣的升斗小民,几时见过这等衣着光鲜、气势慑人的主顾?
短暂的惊愕之后,酒客们纷纷垂下头,或佯装啜饮杯中浑浊的酒液,或埋头对付盘中残羹,无人敢多看一眼,更无人敢置一词。在这风雨飘摇的世道,底层的小民早己学会了一个道理:莫惹是非,尤其莫惹那些一看就惹不起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