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5年12月6日的英美贷款协定中加进了第八条(ii)和第十条(ii),规定在协定生效后一年内,英国将放弃下述措施:凡是可用于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下收支的英镑余额应能&ldo;自由动用,用于任何通货区的经常性交易,不得有所歧视&rdo;。这一点不适用于由于英国的战时开支而累积起来的英镑余额,但是贷款协定认为英国已准备作出安排以便早日解决这些英镑余额问题。
在缔结贷款协定的同时,英国政府答应遵守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由于要遵守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议,又再次涉及货币兑换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议条款禁止&ldo;对经常性国际交易的支付和资金转移加以限制&rdo;,但是因为已对&ldo;战后过渡时期&rdo;作出了有利的例外安排,所以这一条款并未添加额外的限制。凡申请加入基金组织的国家,必须为它的货币单位确定一个黄金平价,从而定出该国货币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单位的汇率,并且只有在该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变动这一平价。平价的变动连同以前的变动在内(不管是提高或是降低),如果超过原先平价的百分之十,则必须征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
要英国政府承担的各种义务,其整个作用就在于限制英国不得自由采取任何旨在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特别是,虽然这些义务并不妨碍英国维持对进口的限制和对资本转移的管制,但是英国在采取这些措施时,不能歧视对那些国家(即英国对其货币有特殊需求的国家),特别是对美国的支付行为。
这并不是英国独有的问题。整个欧洲都极为贫困。只有西半球尤其是美国的生产能力尚未受破坏,因而能够对欧洲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帮助。租借业务结束时曾提供了一些应急的物资,此外还有美军留下的剩余物资等等。法国获得七亿二千万美元的贷款(进出口银行的贷款除外),以购买上述物资;苏联获得三亿六千万美元贷款以支付租借法的剩余物资;其他国家所获贷款较少;荷兰从进出口银行获得三亿美元贷款,荷属东印度群岛获得一亿美元贷款,比利时获得一亿美元贷款。
加拿大虽然从一开始就参战,但它度过了战争时期,还有多余的生产能力,并对战后欧洲的迫切需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除了对英国提供十二亿五千万美元的贷款外,还对法国贷款二亿四千万美元,对荷属东印度群岛贷款一亿四千万美元,对比利时贷款一亿美元。
这些贫困国家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国标收支逆差。国内不能供应的物资,它们就取之于国外,由此带来了因入超而造成的日益沉重的外债负担。但需求本身并不就能自行取得物资供应。要使需求兑现,就必然涉及到购买力问题。
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不一定是该国需求的真正尺度;它也许倒是不节制的货币政策的症候。战争留下了一笔无法避免的通货膨胀遗产。由于经受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了教训,财政部长们和货币主管当局警觉到了这一危险。岁入和真正从储蓄得来的贷款不可能完全弥补战事的开支,其缺额只能由银行增发的货币来填补。政府则通过物价管制来尽力抑制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作的努力相比,这一权宜之计获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战争条件下,有可能对民间消费和使用的物资供应加以限制,而战争本身确也需要这种限制。如果不管制物价,那么限制物资供应将会加剧通货膨胀性的物价上涨,但是,由于对物资供应和物价都进行了管制,那么货币的支出自然受到了限制,因为缺乏用货币去购买的东西。多余的货币必然无法花费。
欧洲只有匈牙利和希腊两个国家的货币遭到彻底的崩溃。其他国家则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的祸害。比利时解放后于1944年10月立即设法对付这一威胁,它采用了强制性的贷款办法去消除一大部分通货和银行存款。荷兰、挪威和捷克斯洛伐克于1945年采取了同样的手段来消除各自的多余货币。
英国和美国在战时都实行了物价管制,战后也继续管制。但是美国于1946年6月要延长物价管制法时遭到了反对,所以管制大为放松,到那年年底实际上已取消了管制。
结果是:爆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力量被释放出来了,物价跟着上涨并持续了两年以上。由于英镑同美元保持固定不变的汇率(一英镑换四点零三美元),美国的物价上涨便扩散到英国,英国尽管实行物价管制,仍然感到了通货膨胀的趋势,随着物价的上涨,美国给英国的贷款所能购买到的物资也就减少了。这笔贷款直到1946年7月才由国会批准,而那时美国物价的上涨已经影响到英国的进口货价格。到1946年底,当英国仅动用了这笔贷款中的六亿美元时,美元的购买力已较一年前缔结贷款协定时下降了百分之二十,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因此,原来认为这笔贷款是够用的,而实际上则不够用了。
美元为所有各国提供了一个规定汇率的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会员国的外汇平价应以黄金或美元来表示。以美元作为外汇平价的基础不过是认可那个行之已久的惯例,而黄金只不过是按照美国一盎司黄金值三十五美元的价格成为美元的等价物而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6年12月16日首批公布的外汇平价表就是以美元为基础规定汇率的,而其中大多数平价在战争时期就已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