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如果必须作出努力以维持其货币的外汇率,那么美元购买力的下降就减轻了这项任务的艰巨性,该国可以容许有一点通货膨胀,而不至于危及它的外汇平价。
法国和意大利在军事占领之下,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的后果,两国都感到无法采用物价管制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趋势。法国不能维持在解放时所采用的五十法郎兑换一美元的汇率,于是在1945年12月把汇率改为一百十九点一个法郎兑换一美元。这就是它通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外汇率,但是到了1948年1月又得再次把法郎贬值。意大利象法国一样,不得不放弃战时的汇率。1946年1月,官价汇率已从一美元兑换一百里拉提高到兑换二百二十五里拉,但即使这一汇率也不能维持下去。在意大利,对于不同的交易规定了几种不同的汇率,意大利并未能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规定的条件。
在欧洲以外,战争也同样造成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但是不同的国家所遭受的损害是不同的。中东所遭受的直接破坏比较小。埃及遭受过入侵,但是几乎整个北非的战事是在沙漠地带进行的。埃及同其他中东国家乃成为物资供应的重要来源。在埃及基地上的英军和盟军开支庞大,因此埃及、巴勒斯坦以及其他毗邻国家积累了英镑余额。在战时条件下,这些国家的进口被限制到最低限度。这笔货币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它的持有者也不愿将货币冻结在证券上。结果积累了大笔货币,等待花费,而且相应推迟了这种花费。这笔货币的一部分分别以各有关国家本国的通货形式掌握在私人手中,货币主管当局(埃及国家银行、巴勒斯坦通货管理局等等)拥有的英镑是这些通货的后盾,另一部分则以英镑的形式掌握在相当多的商人手中。
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强大的,有关国家企图以物价管制的办法来加以控制,然而所取得的成就却比英国小。由于它们拥有英镑作为多余通货的后盾,这样就把通货膨胀的压力又转嫁到英国,加剧了英国通货膨胀的趋势。
印度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印度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一直都存在被入侵的危险,防务支出沉重。但是印度也是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英军和英联邦军物资供应的重要来源,所以它积累的英镑余额达十亿英镑以上。
远东是几个主要战场所在地。中国自1931年以来就同日本发生冲突,而从1937年起同日本激烈作战。整个东南亚或被日本占领,或者至少也是在它的控制之下。那里遭到了同欧洲一样的破坏和经济情况恶化的悲剧。
除中国外,联总所给予亚洲的援助是微乎其微的。各个殖民地由它们的宗主国负起责任,可是这些宗主国所能分让出来的只不过是它们业已枯竭而负荷过重的资源中的很小部分。由于中国重新爆发内战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缅甸和马来亚各国出现的国内混乱,恢复工作的进程不久就受到阻滞。
然而那些按照原始方式组织起来的农民社会,其恢复能力是颇为显着的。农业由于能够自给自足,一向不依赖机械化设备,所以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采用惯常的简单的生产方法来进行恢复。
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锡矿开采已经减少到很低的水平,但是锡是非常重要的产品,可以吸引资金来重建已被破坏了的工厂。另一方面,日本的制造工业不仅遭受到破坏,布局被打乱以及原料缺乏,而且失去了市场,所以1946年的产量只有战前的五分之一,而在随后的岁月里进展也极缓慢。
第二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上)
引言
第一节联总的起源
(一)关于需要成立战后救济组织的早期认识
(二)1941年9月在圣詹姆斯宫召开的盟国政府代表会议及其结果
(三)1942年2月2日提出的&ldo;战后救济大纲的建议草案&rdo;以及美国国内的反应
(四)1942-1943年的三个协定草案
(五)1943年10月劳-凯恩斯代表团前往华盛顿
(六)1943年11月9日的最后正式协定
(七)资金的供应
第二节联总全会及其工作
(一)1943年6月30日盟国间委员会提交全会第一届会议的报告
(二)全会的各次会议1943年11月至1946年12月
(三)全会所属各委员会及其工作
第三节联总行政部门的人员和组织
(一)工作人员的聘用
(二)华盛顿总署
(三)欧洲地区署
(四)中国署
(五)服务处与派遣团
(六)同&ldo;受援国&rdo;的关系
引言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联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创建的组织之一。这个组织一开始就打算成为临时性的,而且在那些非永久性的组织中,它也是比较短暂的一个。可是联总在这类组织中很突出,因为它虽是临时性的却并不短命。创建这个组织的思想本身就是历史上的一个新的,联总成功地把这一思想变为行动,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联总业务结束后五年多的1954年,我们可以相当有信心地预言,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临时性组织,今后还会三番五次地被人们提到。而联总在其短暂的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所取得的经验,使未来的政治家在遇到类似任务时,将仍然会对它发生实际的兴趣。